首页 » 正文内容 » 经筋体系概况

经筋体系概况

时间:2023-11-21 10:34:48  热度:0°C

2/3/1 经筋学相关词汇的出现

经筋学说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偶然到必然,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总结过程,一些医 学词汇的创造,很好地记录和认证了这个过程。

1/骨

关节痹痛多发于四肢,而四肢以骨与肌肉最直观。早期人类在杀兽以食的过程中就注意对骨的观察,殷商时期甲骨文《粹》1306 中的骨字作z/它是对肌肉腐尽后筋骨(长管骨)相连之骨架形态的描述,是人们研究长管骨的见证,也说明古人对筋骨相连关系的关注。商纣王“ 昔斤朝涉之胫”(《尚书/泰誓下》),描述纣王观看不怕刺骨寒水壮士的胫骨骨髓,这些史料都具有对***筋骨研究的意义。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北面的清涧县李家崖村发掘一座商周古城遗址时,出土了一尊雕刻在砂岩石上的***骨骼结构图,该图像一骷髅人像。 这尊骷髅人像的正面是人的正面骷髅像,头部两颊狭长,圆窝形双眼,肋骨以正面绕于背面的横向粗***线雕刻表示,左右肋骨线条鲜明,说明雕刻者使用了***手法。背面正中的介字形图案,应当是人的脊骨,它证明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骨骼结构和******知识。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庄子/齐物论》曾讲“百骸、九窍、六脏”。历代注家都说/“百骸,指百骨节。”即指***共有较大活动关节的概数。《吕氏春秋》在“尽数”篇中讲/“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素问,诊要精终》“百节皆纵”,都谈到百节。“百骸”和“百节”,都是指***百余个可直观观察的活动关节,是个约数。

2/节与机关

《说文解字》云/“节,竹约也。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系指两竹节间膨大之处,其形如多层竹束约缠、膨大的结构。医学家则借以比喻***以韧带约束而膨大于骨端的关节。《说文解字》又云/“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又引申之,凡曰关闭日机关”。“机”,《说文解字》注曰/“机,主发谓之机。从木,幾声。”其本意是指“***机”。由***机延伸开来,后来将触发式捕兽器也称为“机”。机与关组字成“机关”,系指门户依枢开关门户之状。医学家借其开关运动之态,比喻关节活动功能,故“节”也可称为“机关”。《素问/痹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指出了经筋与机关(关节)间的密切关系,即筋肉附着于关节附近,发挥着约束稳定关节和引发关节运动的关系。

3/肌肉

骨是支撑性***,它的活动表现在关节,关节的运动又依赖附着在关节周围的肌肉。所以,筋肉也很早被研究的******。依《说文解字》注释肌字云/“肉////谓鸟兽之肉////生民之初,食鸟兽之////而制***之字,用肉为偏旁,是以假借也。人日肌,鸟 善曰肉,此其分别////从观察所食鸟兽的肉理而象形造出“肉”字。借鸟兽肉作偏旁再造出为******词汇的“肌"/字,这是对筋肉的观察研究的认证。肌肉是***活动的动力,肌肉收缩加载于关节的肌肉附着点上。这里是容易损伤而发生痹痛的地方,痹痛是又是古人最早、最关注的疾苦,也是远古医学萌发的最早临***基础

4/ 䐃(jùn)肉

古医家还对不同的肌肉进行了进步区分。《灵枢/五禁》提出/ !“著痹不移, 䐃肉破”。提出 䐃肉一词。“ 䐃”源于“困”。《涛/魏风伐檀》云/“取胡禾三百困分”。毛传/“圆者为困,方为鹿"/。先秦史料证明/困在传统文化中都指圆形谷仓。在***,臂胫的肌肉形如柱,呈圆形块状,所谓“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灵枢/卫气失常》)/王冰亦说/“ 䐃,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古代医家在给圆块状肌肉命名时,取其“园仓”之象,而创 䐃字。 䐃肉,不仅代表圆形肌肉,也必然包含着肌肉被复出的筋膜及鞘膜。肌鞘是肌的保护***,一方面其承受外来伤害,同时,也承受肌鞘与肌束相对运动产生的磨损,是痹痛好发部位之一。

5/分肉

《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类经》注“大肉深处,各有分理,是谓分肉间也”。可见“分肉之间”就是描述多块 䐃肉并存的状态。数块被筋膜包裹的 䐃肉之间的肌间隙,就叫分肉之间。分肉间隙有深人至骨的,由肌鞘增厚形成的肌间隔,它同样承受不同运动方向的肌束相对运动产生的磨损,也是痹痛好发部位之。

6/筋

《说文》日“筋者,肉之力也。”作为会意字的“筋”字不仅体现了它的***意义,更通过会意偏旁描述了它的生理意义和病理机制。筋字从竹、从力、从肭旁。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从力,指出了随着筋出现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从肭旁者,则更明确了筋是肉性***。在***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毫无疑问,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在肌***中,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即(《灵枢》称“尽筋”)处,这正是劳损并引起关节痹痛的关键部位。

7/ 痛点命名

古往今来,慢性劳动造成的损伤性疼痛性疾病是最多发、最常见疾病,也必然是最早受到重视的疾病。原始人劳动力低下,劳动工具不足,要满足个人和氏族的生活需要超负荷努力劳作。过度劳作,非生理性的劳动损伤对每个人来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古医家对慢性劳动造成的损伤性疼痛性疾病认识最早、最深刻。局限性疼痛反复规律性出现,主要在体腔之外,尤以手足四肢最直观多见。因为四肢是劳作最多的***,古代又缺乏对手足损伤的防护措施,所以早期的疼痛点多在四肢,尤其是腕踝附近。对这些痛点进行灸刺治疗,就形成了刺灸点。为了交流、传承这些经验,就需要对些疼痛性刺灸点命名。早期命名尝试中,曾用早期***阳概念和***阳推演命名的用词,如足泰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少***、足泰***、足希(厥)***、臂泰***、臂少***、臂泰阳、臂少阳、臂阳明命名。这些早期命名和定位只是表述四肢远端具体刺灸点或相对较小的一个范围,尚没有长线分布的概念。

8/经

肌肉都是跨关节分布的,这意谓着一块肌肉受伤,会先后或同时在这块肌肉两端出现痹痛。当与损伤性动作相关的多块肌肉受伤时,分别在它们关节起点、止点的周围同时出现疼痛。这种某处疼痛迁延引起另外多处先后发生痹痛的现象引起古人的注意、总结并设法去解释,这正是经络发现的兆端。筋肉的***知识以及与痹痛的特殊关系使古人创造“肌”“ 䐃”“ 䐃肉”“分肉”“筋”字。在关节周围出现疼痛,处疼痛迁延引起另 一处先后发生疼痛,这就展现出两点甚至多点相关的现象。如除腕踝局部具体的疼痛点外,循肌肉力线的另一端(附着点)常形成结筋病痛点,且总是有规律的出现。连结这些点就演化成向心性长短不一的较长的线。其实,肢体末端的关节痹痛不仅在相近部位相互传播,随疾病的发展,还常由足向小腿、大腿乃至腰臀/由指腕向前臂、上臂、肩背乃至颈项、头面部迁移或扩展,有时也会同时并存。为表达这种由点到短线乃至长线范围的发展分布现象,医家则借用了“经”字。《说文解字》日/“经者,织也”。经,原意是织品的“纵丝”,就是直行主线的意思。直行与主线同旁支,与次丝对举就有了为主和主导规律的意思。用“经筋”一词对这种反复出现的常见劳损痛点及其扩延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逐渐形成了十二条经筋。以十一经筋(或十二经筋)循行总结疼痛点和并发疾病的规律就是这些观察的辉煌成果。这在《黄帝内经》中有较系统记载,其中“经筋”篇最突出(虽然在这之前的早期文献尚待考古发掘),而《黄帝内经》之前的《足臂十一脉》和《***阳十--脉》则间接反映了经筋的早期面貌。

以上是以筋和经筋为依据对痹痛生理病理研究和表述用词,主要是针对劳动损伤所造成的病理损害而导致的疼痛点、线。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时尚无后世的“气血和运行气血”的概念,实际上筋肉本身不能运行气血,也与气血的裹束运行没有直接关系。隋代杨上善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以筋为***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阳之气上下往////”/也恰恰是这一认识,准确地对筋与脉做出严谨区分!

然而, 随着医学的发展,在早期的经筋体系之外,古人又观察到/有些痛点还与附近和远隔部位的特定证候(不只是疼痛症状)存在着规律性联系,***身体表面的一定部位可以出现局部疗效的同时,也改善了某些远隔体表或内脏疾病,而且内脏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时也可能在体表反映出各种不同症状和体征。尤其此后逐渐形成的脏象及其相互影响规律和某些疾病的传变、发展规律都难以用经筋解释,于是,古人根据当时积累的医学知识,根据对肢体血管及血管内血流的观察,再加上天才的想象,又创立了以运行抽象“气血”的“脉管”为原始依据的经脉体系。中医学经历原始积累后,在保留原始医学疾病归类的合理规律(经筋归类) 的同时,也需要进~ 步寻求涵盖更广的,或者说更灵活的理论和方法,即运行气血的经脉系统。

9/血气与气血

对经脉探索之初,古医家就确认经脉是主运行“血气”的。关于“血气”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著作中都有提及。《论语季氏》篇讲到/少年“血气未定”,壮年“血气方刚”,老年“血气既衰”,说明那时已把“血气”变化看成是生命的主要特征。另外,还用水流比喻***的“血气”,地上的水应当流通,***内的“血气”也需要流通。《吕氏春秋/达郁》云/“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面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这里提及***的- 些基本名词,而“血”与“脉”相联,“筋”与“骨”相系,确认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管子。内业》中还讨论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从“气”推论到“精气”,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我们再结合《灵枢,经脉》的一段话来理解“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饮食)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这里把“精”(精气)看成是最基本的物质,而且与脑髓有密切的联系。由此从内到外,将骨、脉、筋、肉、皮肤、毛发、脑髓构成了一个完整形体。饮食物进入胃肠,化生血气,通过“脉道(经脉)” 而运行周身,维持生命。

10/脉

古字写作“温"/,本义是指贯流血液的血管。</说文解字》释作“血理分表行体者”,血是具象的,也最容易被直观认知的。但在解释生理机制时,尚有难于诠释之处。所以,古医家又配以“气”,称之为“血气"/。气作为***最基本的物质,也是难以直观体察的物质,它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以气的取类比象注释***生理病理带来新天地。为更好地达到这一转变, 也为突出抽象的气,把“血气"/进步改成“气血”,使这个想象空间更进一步扩大。五代时徐谐《说文解字系传》则补充作“五藏六府之气血分流四肢也”,就是气为血帅的兆端。这转变,标志着中医学从重具体形质的研究,转向对无形功能的推导。随着医学的再发展,气m沿d管内循行亦不能概括之,故更有“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并谓“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育膜,散于胸腹"/ (《素问/痹论》),则是对经气的另-种敷布形式,即由线到面的描述。而且,卫气还不受十二经脉和经气流注顺序的约束,“ 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灵枢/卫气行》),“其气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这又是由面到“体”的敷布。

复习一下《内经》原著,可见一个现象,在论及气血时,多数都称“血气”。而此后的论著都改成了“气血”,这说明由“血气”转为“气血”正是为了适应以抽象比类而进行的变革。气血在经络学中包含着特殊医学内容,它在解释经脉生理病理、***整体观等诸方面有其特殊意义,逐渐被古医家接受。当用气血概念理解生命,把裹束气血的经脉看成承载这一使命的***结构时, 就情不自禁地用经脉解释一切生命现象,甚至将与气血的裹束运行本无直接关系的经筋也向运行气血的功能方向靠找,如《管子/水地》云“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里既提到“血气”又提到“筋脉”,并认为“筋脉”是通流“血气”的。显然,当时的医学氛围正转向突出经脉,凸显气血的当这种学术观念被普遍接纳并成为主流时,难免会盲目地把经筋也向这5个方向靠拢,使“中无有孔”的,不能贯通气血的筋肉,误解成有隧的“脉”,且一样贯流气血了。这种盲目倾象导致此后对经筋的误解和扬弃,也不难理解当前针灸界对经筋的漠视。

11/经络

“经”“络”在科技领城里是伴随丝织业产生的名词,在医学领域借其纵横主次的性络与质以阐述***纵横主次的脉管时,即指纵行为主的经脉和为辅为网的络脉经“脉”先后出现,或是对脉做了进步的分析后被转借于医学领城。 《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和“孙脉”(孙络)。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还有“中经维络”一语提及维脉。奇经八脉中有***维、阳维,说明维络也是经络中一类。

将“经络”二字连在一起使用,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其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阳、表里,以起百满病之///”/这里似乎将“血脉”“经络”又作了区分,其原意也许是将“血脉”作为总的名称,保留着原始的词汇,而“经”和“络”作为脉的类别,或是更注重从功能主次角度区别血脉。或者,血脉是指纵横血脉/而经络又包含更广泛***的内容。《灵枢/口问》有“经络厥绝,脉道不通”一语,将“经络”和“脉”并称,又似有区别。经脉、络脉,本意都是脉,今天简称为经络,而经络之称谓与经络学说的经络之用词重叠,容易混淆其内涵。前者讲的各种“脉”,即纵向主干脉和横向、网络之脉/后者则是对能实现“经络象(功能)”的各种***的总的概括,包括经络和经筋。如果能用现代***学清晰的***概念去解读的话,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表述/早期的经筋体系所阐述的规律主要是以现代***学的运动系统肌肉、韧带***为基础,探索其疼痛病灶转移发展的规律/而早期的经脉体系所阐述的规律主要是以现代***学的神经系统为基础,以神经***以及其效应***反应为指标,探索疼痛感知的发生、传导及效应***的反应机制和规律。经筋学侧重于对病灶发生及传变的认识和治疗/经脉学说则侧重对***的自主反应系统调节功能的认识和应用。

作为脉的经络而言,进步又按气血虚实和***阳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虚经”“盛经”“***经”“阳经”“***络”“阳络”“大络”“小络”“浮络”等。在《素问调经论》中有较集中的论述。本篇还提到“ 经隧”一词, 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它把“经隧”讲得很重要,正常时运行血气/有病时,诊断、治疗都要掌握(守)这个经隧。“隧”指潜道,“经隧”可理解作经脉内的通道,与脉道意义相似。但《调经论》又说/“气有余,则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它要求***泻“经隧”而不要损伤“经”,不要出血和泄气,似乎“经隧”又指“经”外的通路。

这许多名词的出现,说明古医家对******结构和各种功能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但仅限于当时的研究手段,很难精准人微。所以,许多名词的概念在某些方面常互相混淆重叠,但仔细推敲又各有区别,至今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毋庸置疑的是,这些都是为了阐述******之间相互关联的这客观事实而创造的。

在分析这些客观现象,观察经筋活动和各种各样的“气血”运行通道时,展现在人们眼前最为具体的是肌肉和血管,也就是“筋”和“脉”,但古人由此而扩展出来的许多概念,实际上已大超出了“筋、“脉”的原始形质与功能范围,也为经络学说医学用语和引申的医学内涵铺垫了基础。

2/3/2 对疼痛的认识

古往今来,由慢性劳动造成的损伤性驱体疼痛是最直观,最常见、 最具规律性的,也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点特征,才最早受到重视,最早总结出规律和学说。

原始人劳动力低下, 劳动工具不足,要满足个人和氏族的生活需要就必须努力劳作,而过度劳作引起的劳动损伤对每个人来说几乎都是不可避免的。

劳作是由肌肉牵动关节面产生的,肌肉牵动关节时,其负力集中在肌附附着点(筋结点)上,附着点就是劳作损伤必然出现的疼痛点(结筋点)。反复劳损就形成顽固疼痛点也是早期经筋和经脉形成的过程(结筋病灶点)。与疼痛的***历程是人们对它的病因病机和转归规律还渐认识的过程,也是早期经筋和经脉形成的过程。

1/对疼痛的观察

在漫长的医学历史中,最早对“疼痛~的研究和治疗做出巨大贡献的当属我国的传统医学。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医学就已对“疼痛”有了辩证唯物的认识。首先提出了”迫切面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面***,***则痛,痛则神归之”和“不通则痛”的理论。《黄帝内经》对疼痛的系统论述集中在《素问》的《举痛论》《痹论》和《灵枢》的《周痹》《论痛》等篇, 其中《素问/举痛论》的论述尤为精详,它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疼痛的特征等方面做了透彻的论述。《素问,痹论) B/“风寒湿三气杂至,合面为痹也。”又云/“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在证候分类上,《素问,举痛论》 按病因分为行痹、痛痹、著痹,即“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而更重要的一个类型是经筋痹证,即循经筋面出现的支、痛、转筋等。

经筋痹证也就是反复地慢性劳动损伤所导致的疼痛。劳损引起的疼痛最易出现“尽伤”,尽筋就是肌肉末端附着于关节的附着点。附着点是肌肉收缩所产生肌力的受力点,是劳动至于必然损伤并出现疼痛的地方。劳作活动离不开劳作最多,保护最差的腕踝,所以对腕踝具体痛点也就最早被认识和记录下来。至于记录和命名方法,古人曾使用了早期***阳概念的行化名称(如足太阳、足太***、手阳明、足阳明)等,在早期文献中可以看到这一点。此后,当长期现察积累,发现从点到短线,再到长线条的分布规律。而对长线的规理映长线分布的规也需命名。这种命名法既借助于原点的名称,既要区别于“点”,又要反律。古人巧妙的使用借喻江水长流面转注而形成的***名词“脉”,或织物的编织主线“经”字,组成经筋、经脉一组新词,这就出现了今天的经筋、经脉的长线条分布的概念。既然早期经筋(脉)是疼痛点的连线,它就是两点成线的延伸,

2/对疼痛病机的认识——“不通则痛”,是中医界对疼痛病机的总体概括。

虽然这一概括尚需推蔽, 但它已客观地反映经络不畅导致渗出,激惹经脉会引起疼痛的病理机制。“ 不通则痛”的精神《黄帝内经》多篇文献中都有表述,“痛则不通”一词则首见于金元/李东垣的《医学明》。本书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以通止痛治则。但这一 概括不准确,这里的不通,当指损伤***内支而横的络脉不通。深人***的络脉,起着荣养织的经络功能,络脉不通,气血阻滞,渗出脉外则引起经脉***,当这种病理性***通经脉与神气相通(痛则神归之)时,就产生了疼痛。清代叶天土提出了诸痛不解,“久人络”之论,主张治络止痛。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和唐容川的《血证论》则进一步发了“瘀血致痛”之病机,都很接近临***实际。疼痛是在经脉具有传导的功能状态下会感觉疼痛(通才知痛),经脉完全不通,则不能传导痛觉信息,也就无所谓疼痛了(通则不疼痛)。显然,“不通则痛”还不是指十二经脉完全不能通行“气血”。疼痛的真原因是******的病理渗出,并对经脉进行病理性***而产生的。故《灵枢,周痹》云/////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肉裂,肉裂则痛,痛则神归////1此,治痛的首要是分析渗出的原因。具体分析疼痛病机,则有不同类型/经脉主运行气血,它常受脏腑之气盛衰的影响其推动力有强有弱,故治之也有补有泻。经脉容易受外邪的侵袭,尤其以风、寒、湿等)代表的邪气侵人脉道,还有痰浊瘀血人络阻滞气血而疼痛,所以有散法,有通法。另外临***上还有另--种常见的却被学者们忽视的类型,这就是经筋损伤后而继之发生的经脉]畅和疼痛。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指出的/“-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乡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经筋中无有孔,不通行气血,所以,它本与气血运行无直接关系。但是,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分肉(经筋)的损伤自然要间接影响经脉的畅通,阳碍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临***症状。这种因横络卡压而导致的气血不通,自然也会引起疼痛,而且常是顽固性疼痛。此时因***肿胀疼痛,按压会进步加重疼痛,所以按压检查可以发现和验证疼痛疾病的所在位置。显然,解除此横络的卡压是解决经脉不通,治疗经筋病乃致经络脏腑疾病的前提和关键。解除经筋粘连而形成的横络,松解强加于经脉上的结络、条琐***,这就是“此所谓解结也”(《灵枢/刺节真邪》)的“解结”法。经筋与经脉发病部位不同,故治则、治法、针具、操作也不同,这就构成了经筋诊治学的特殊规律。对疼痛病机类型的分析说明,中医的经络学说应包括经脉和经筋两种成分。对经络功能(经络象)而言,即从反映******间规律性生理病理联系的角度而论,经脉和经筋两者都具备这一功能, 因此,两者都是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讲的是两种不同系统的总和,而不是既往所说的经筋是经脉的附属部分,更不把经筋混同为经脉。疼痛是一个症状,对疼痛症状的发生传变机理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也因为从不同角度分析,也自然会得出不同的规律,即经筋规律(探索其疼痛病灶转移发展的规律)和经脉规律(疼痛感知的发生、传导及效应***的反应和规律)。经筋学侧重于对病处它必然尤其是超出自我修复能力的病灶的认识和治疗,当然,作为种有效的物理***,要兼有产生经脉***作用/经脉学说则侧重对***的自主反应进行调节,自主反应的调整是一切治疗方法取效的关键。

1/ 经筋痹痛与软***的关联

现代医学家对经筋痹痛的这些规律也有所认识,他们从软***损伤的概念出发,进行了大量的临***观察和病理分析,发现了一些与经筋理论相近似的规律,也为用现代研究手段进一步揭示经筋理论的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代软***损伤研究发现,软***损伤的早期为无菌性炎症期,以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为主。后期,常因过度代偿而引发劳损,使前期病理变化转变为***粘连、纤维化、瘢痕形成,从而加重了炎症渗出和致痛物质对神经末梢的***,使疼痛加重。疼痛又可激发持续性肌紧张,而肌紧张会引起诸多的病理变化/①加重肌附着点被动牵拉损伤。②因一组肌肉的紧张可引发相关肌肉的相应补偿变化。补偿不足时,就会发生相关肌肉病理变化,从而出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打延现象。以上观察和描述与祖国医学的十二经筋规律有极为相似之处。

2/ 中医经筋的综合表述

现代医学家在对神经卡压现象的观察中,发现大量的“双卡综合征”。它的特点是当近端神经轻度卡压时,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症状,但当该神经远端再度被卡压时,现疼痛过敏。故当神经远端又一处或多处再卡压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临***症状。由此提示我们,当病人出现明显临***疼痛症状时,需要注意双卡综合征的问题,也就是远端有症状时,也要循相应神经,寻找近端有否卡压点。如果仅治疗双卡点中的一点,其临***疗效将大打折扣,甚至无效。有人对双卡综合征之一的“腕管综合征”做过观察,若对一处卡压点进行手术松解治疗,其治愈率仅9%。说明肢体疼痛性疾病,应注意对相关神经分布范围的全面检查,这种循神经多处卡压的现象,也与经筋的描述相致。由此也佐证,中医学对经筋理论的研究与总结是有深刻科学内涵的。

综上所述,对中医经筋可作如下的表述/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经筋系统形成过程,是以足臂结筋病灶点相连形成的纵行线为基础的,结筋病灶点和早期腧***又是古医家通过对疼痛疾病观察而认识的。原始人劳损引起的疼痛最易出现于劳作最多的腕踝部,其命名方法,使用了早期***阳概念的衍化名称,如足太***、手阳明等/此后,当长期观察积累,发现从点到短线,再到长线条的分布规律。而对长线规律的命名法既借助于原点的名称,又要区别于“点”,还要反映长线分布的规律。古人巧妙的使用了织物的编织主线“经”字,或借喻江河长流的***词汇“温、脉"/,组成经筋、经脉一组新词,这就出现了今天的经筋、经脉的长线条分布的概念和规律。又根据经筋在肢体前后方位的***阳行化而冠名并形成十一(十二)经筋冠名。

经筋是以***阳命名的,从***阳观点看,一/ 切事物都可分为***和阳,***阳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经筋的命名就包含了这层意义。就***而言,前为***,后为阳/四肢屈面为***,伸面为阳。***阳又可行化,形成三***三阳,进步分化并精确反映这种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在早期***阳概念中,三***三阳是以***阳之气的盛衰多少区分的,***气最盛为太***,其次为少***,两***交尽为厥***/阳气最盛为阳明(其为两阳合明),其次为太阳,少阳居其中。在经筋的分布规律中,根据其在***所处的主要部位的***阳属性(即***阳盛衰多少)进行区分和命名,则出现***阳十二(十一)经筋之名。手臂上肢伸面为阳,前侧为手阳明,中间为手少阳,内侧为手太阳/屈面为***,前侧为手太***,中间为手厭***(心主)/后侧为手少***。下肢亦然,外侧面为阳,前侧为足阳明,侧面为足少阳,后侧为足太阳/内侧面为***,前为足太***,中为足厭***,后为足少***,以上均分别冠以经筋,而成其全称。即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经筋、足厭***经筋、足少***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经筋、手心主厭***)经筋、手少***经筋。

经筋分布有其规律性,而这种规律主要是从临***经常出现的,沿十二条运动力线相继产生的系列性痹痛现象而推导总结出来的。将十二条力线所涵盖的经筋***学和生理、病理学内容规律化、系统化,则上升成为经筋理论。

2/3/3 经筋系统的内容

经筋系统是对***肌肉与韧带的规律性总结,古医家没有详尽记述全部的肌肉与钢带,而是以天地之数概括之。《素问 ,气***论》指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量溪谷三百六十五六会。”《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总以一岁三百六十五天之数概括之。实际上,人有随意肌肉639多块,与肢体运动有重要关系者约150块左右,其大小深浅各不同形,在此,仅以天文之数泛指其大概之数。

关节是经筋结聚的地方,关节是由经筋中之韧带、关节囊来约束连接的。同时,关节也是经脉行进于经筋之中的必经之地,是发挥经筋功能,影响经脉的重要部位。古医家对全身关节也是用一岁之日数来概括的。《素问/ 调经论》指出/“人有精气津液, 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实际上,人有206块骨,组成(不动、微动、可动)关节共计295个。总之,三百六十节仍是-一个约数。其中八虚、十二节为人四肢之大关节,系指肩、髋、肘、膝等,“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都是倍受医家重视的部位。而人身之三百六十五节,则是对***所有大小关节的概括。古医家之所以用天文之数来表达它,无非表示其重要而繁多,提示人们应予重视。关节及其周围分布的大谷、小溪、大筋、小筋等,必须熟悉与掌握。因为“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素问/气***论》),是经脉真气留止之处。也正因此,其也是邪气侵犯,正邪交争之地。故《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诸关节不仅是运动功能的机关,关节还是伏行经脉的经筋汇聚之地,经脉经气流行、正邪进退多在关节周围表现出来,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言节者,神气之所***出人也,非皮肉筋骨也。”所有大谷小溪皆有筋属络,所谓“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篇》),这就更突出关节部位的特殊意义。经筋系统正是对上述筋肉、韧带的分布进行了规律性的总结。就筋肉韧带而言,包括+二经筋和其他诸如大筋、刚筋、谷、胭、小筋(溪,柔筋)、宗筋、膜筋、缓筋、维筋、肌、分肉等,涵盖了束骨利机关的所有***学内容。

1/大筋

粗大的肌肉,盛于辅骨之间,约束关节。多分布于手足项背,直行而粗大,成为一,刚筋会聚,经筋的主体。因其租大刚劲,充分体现了“ 筋为刚”的性质,故又称作刚筋。又因其肌肉其间若谷,如群山围合形成山谷,也称为谷。 谷内是气血营卫会聚流行之处。高突,形象显露,又称为棞、大肉。

2/小筋筋的作用,细小的肌肉,属刚筋之支而横者,细小交错,有维系诸筋,辅助及联络各筋的作用,是十二经筋支别横络的部分,多分布于胸腹头面,因其质地柔细,故又称柔筋。细小之筋相维,如平缓小丘相并,其间形成浅沟小溪,故又称溪。溪间也是气血营卫涌流之所,犹经脉之有维络。

3/宗筋

宗者,总也。指大筋与诸筋总汇之处,亦即大筋、大谷、肭,其分布特点更能体现诸筋的“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故应指多条大筋会聚而形象高突,肌力刚劲的肌肉。又有其他解释,如王冰注曰/“谓***中,横骨上下之竖筋也,上络胸腹,下贯髋尻,又经于背腹,上头项。”这里的宗筋指髋腹腰背之大筋,系指腹直肌、髂腰肌、竖脊肌之类。又有宗筋专指前***者,因足之三***、阳明经筋均汇于***,***器的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诸筋的生理病理状态,故将前***称之宗筋。后两种解释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经筋的局部分布状况,有定的意义。但是,从经筋系统的总体分布着眼,前者更能充分体现宗筋的广泛含义。宗筋是大筋汇集而成,大筋正是体现经筋束骨利机关的重要机能,是劳动损伤的好发部位,是防治经筋痹痛的关键肌群。

4/膜筋

指片状的肌肉,或包绕在肌肉外层的筋膜。某些肌肉起始部不是以点状起始,而是呈片状分布,这样不仅增宽了肌肉的附着面,而且各部肌束受力也因之分散。这种分布有利于肌肉多方向发挥功能,但也会产生受力点的转移,在运动当中,某受力点的承受力可能会相对加重,这样也就较易损伤。

膜筋的另种形式就是肌膜,包绕在肌肉外层的膜状***可称之为肌鞘,它由深筋膜与肌外膜共同组成。肌鞘有保护肌肉的作用,如刀人鞘,使肌肉在鞘内运动,免受肌外***的干扰。尤其是对不同运动方向的肌束,使之得到保护,减少磨损。但肌鞘常与深部的骨***附着,使之相对固定。运动过程中,肌肉的伸缩活动与相对固定的肌鞘活动不同步时,常会造成肌肉与肌鞘的相互磨损,尤其是在其间有神经、血管穿行的地方,常是出现牵拉、损伤之处。膜筋附着的肌表层,常与皮下深筋膜汇聚,将整个肌体包绕起来,在某些关节处还分化成副支持带,以协助约束肌筋,其附着点也易磨损,产生结筋病变。

5/缓筋

腹后壁隐藏之筋。张志聪注云/“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缓筋首见于《灵枢/百病始生》篇,在论及邪气由浅人深传变,留滞于不同***时而提出。其原文为/“或著于孙脉,或著于络脉,或著于经脉,或著于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 显然,缓筋处于膂筋、肠胃膜原之间。本篇又云/“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愈小。 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愈小。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本段又-次明确 了缓筋的体表投影在腹部阳明经范围,其在肠胃募原之外。 再综合上段所论,缓筋在膂筋深层,显然,所指为腹后壁的筋肉。从***学角度分析,当指腰大肌、腰方肌、髂肌等。

对缓筋尚有其他解释,如《太素/卷二十七)杨上善注/“谓足阳明筋, 以阳明之缓。”而张介宾又有解释/“支别之柔筋也”((类经,卷十三))。显然,杨氏将缓筋混同于阳明经筋。其实级筋当在阳明之下,待筋之前,非阳明经筋。张介宾则是泛指柔细之筋,其质薄力单,柔软细弱,故称之缓筋,显然并非(灵枢”百病始生》篇所指。

6/维筋

维者,网维,指维系网络之筋。《灵枢/经筋》指出/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网/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网/手少阳经筋,下为肘网。皆联系着维筋,维筋多指腱膜。

7/膂筋

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相当***学的竖脊肌等。《灵枢/经脉》载/“膀胱足太阳之脉///人循膂。”张介宾注/“膂/吕同,脊背日吕,象形也。”又曰/“ 夹脊两旁肉。”显然,膂筋是对背部粗大筋肉竖脊肌的称谓。

2/2/4、经筋体系的定义

经筋是沿***运动力线分布的大筋、小筋、宗筋、缓筋及网络维系各条经筋的维筋/膜筋等的概括。

1/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起于四末,终于头身,为诸筋的主干。十二经筋的线型分布,集中反映了各线上的肌肉、韧带在生活中完成某种相应运动将要涉及的系列***,是完成某种生理活动的系列筋肉***的概括,也是非生理活动时,对其损伤及损伤扩延的规律性概括。简况见下表/

经筋名称

2/经筋的内联外属

经筋的分布除有“结”“聚”的特点外,各条经筋又相互联系。如足太阳经筋,前结于肩偶,上结于完骨, 与足少阳、足阳明、手三***、手三阳经筋相联系。足少阳经筋,前结于伏兔,后结于尻,与阳明、太阳经筋相联系。足太***经筋聚于***器,与足阳明、足三***经筋相联系/上腹,结于脐,与手少***经筋相联系/循腹里,结于肋,与手三***经筋、足少阳经筋相联系。足少***经筋循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足阳明、足厥***经筋相联系。手三阳经筋均绕肩胛,上结头角,或人于耳,或至目眦,使手足三阳经筋相联系。手三***经筋,并布于胸内,或延于两胁,或结于脐,使手足三***、足阳明、足少阳经筋相联系,与足太阳经筋腋下分支亦相联系。由此可见经筋体系如下表/

---------------节选之薛立功《中国经筋学》

免责声明:
1. 《经筋体系概况》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6561825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