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时间:2023-03-25 22:41:41  热度:0°C
无锡市滨湖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2月10日无锡市滨湖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目 录一、“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和环境展望(一)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展望。二、“十一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区域定位。(三)预期发展目标。(四)发展战略。三、“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一)突出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构建布局集中、发展集约、要素集聚的现代产业格局。(二)突出发展质态提升,着力构建技术支撑、人才支持、院校支援的科技创新格局。(三)突出外引内活并举,着力构建资本联盟、区域联动、开发联合的***开放格局。(四)突出推进“三个集中”,着力构建空间整合、环境***、社区整洁的城乡联动格局。(五)突出加快富民进程,着力构建全民参与、全民创业、全民共享的统筹发展格局。(六)突出社会公共服务,着力构建基础共建、事业共兴、发展共进的全面进步格局。(七)突出生态滨湖建设,着力构建环境优良、人口优化、城乡优美的自然和谐格局。(八)突出政府职能创新,着力构建政务公开、竞争公平、社会公正的公共管理格局。滨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是我区顺应城市化纵深推进的转型时期,也是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攻坚时期。在这重要的历史时期,如何用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念、战略的思维规划指导“十一五”期间滨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为此,特编制滨湖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纲要如下。一、“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和环境展望(一)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十五”以来,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不断调整的行政区域和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全区人民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五”计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较好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区“十一五”期间加快跨越发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1、日益彰显的区域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形成了新框架。我区是体现无锡市发展定位的重要板块,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风景资源和鲜明的产业特色。在城市化推进中,历经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的整合,形成了包括若干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园区在内的五镇四街道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并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沿山沿湖发展,服务业向沿路、沿镇、沿城布局,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新格局。2、日益优化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十五”期间,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初步形成了以标房楼宇为亮点的园区工业、以生态观光为亮点的都市农业、以工业设计为亮点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全区GDP年均增长15/8%,2005年达到253亿元,三次产业所占比例为1/4:58/6:40。一般预算收入达17/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70亿元。3、日益迸发的内生活力,促进***开放取得了新突破。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基本完成;“大而盈、大而亏”企业***成效显著;公有资产管理得到加强;经营性事业单位***基本结束;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强力推进。五年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总量达471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50%;企业上市工作有序推进;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引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8/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16/5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累计达9/2亿美元,全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4、日益推进的城市建设,促进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配合市完成了环湖路、青祁路、高浪路、蠡湖大道、蠡湖大桥、蠡湖公园、江大新校区、新体育中心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新城框架基本形成,品位得到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以水环境***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绿化覆盖率达到33/5%,城乡展示崭新面貌。5、日益协调的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得到了新实惠。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社区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社保参保率达82%,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9%。就业和再就业有效拓展。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十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50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走高,住房、汽车、通信成为消费热点。从总体上看,“十五”计划实施情况良好,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压力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区在实施无锡城市规划功能定位的过程中,全面调整产业布局、行业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难度较大。二是品牌园区建设与开放型经济的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不断地突破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受人口、人才、资源、环境的制约十分突出,跨越转变经济增长能力受到挑战。四是由于新老矛盾交叉,尤其是在加快城市化推进中的利益矛盾,使各种不稳定因素时有出现,维护稳定的压力较大。更重要的是滨湖承担着提升无锡城市核心区功能以及打响无锡“山水名城”品牌关键板块建设的重任,这些矛盾和压力需要在“十一五”乃至以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中重点加以解决。(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展望。“十一五”期间,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一超多强”的***格局仍将继续,世界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国民经济进入以结构调整、国际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战略将深入实施,经济增长也将进入新的发展周期,滨湖区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有利,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经济国际化与城市化将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我区吸纳国际先进要素,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无锡城市化纵深推进,将给我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管理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实施与城市化要求相适应的各种调整、提升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市场需求与优势产业将加快升级。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信、医疗保健、科技研发等产业带来的新一轮投资消费需求,一方面决定了我区将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可持续性比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使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趋平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三是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将加快转型。随着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在滨湖不断实施、逐步完善,我区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向“三二一”发展格局转变,未来的滨湖区将加快转型为国内外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繁荣的商贸服务区。同时,随着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进程的加快,必将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矛盾和磨擦,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等社会公平化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四是资源约束与就业矛盾将加快凸显。根据***严格土地管理、强化耕地保护的政策取向,以消耗资源、粗放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加工业发展将受到较大制约,原有就业空间将不断减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资源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优化人才开发机制,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十一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市政府滨湖发展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目标、三个跨越、五个成为”的精神,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坚定不移的实施规模化、城市化、国际化、园区发展、大旅游发展、结构调整六大战略,努力打造“三个中心”,构建“八大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二)区域定位。建设“五大区”,打造“三中心”。1、“五大区”:国内外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充分利用地处太湖精华区域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加快环太湖精品旅游圈建设,打响“太湖绝佳处、毕竟在滨湖”的品牌,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邀请权威机构、专家对滨湖旅游进行策划创意、整体包装,全面确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独特人文景观、影视文化传媒、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主题公园为主品牌的总体形象,将滨湖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风景旅游区。高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全面优化整合设计、IC、IT、动漫和影视产业的资源优势,以工业设计园为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载体,重点营造***楼宇和标房经济的载体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吸引国内外领导新型工业潮流的知名企业集团和各类拥有先进技术的高级人才进驻我区,形成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滨湖建设成为以设计、创意产业为主要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繁荣的商贸服务区。紧紧抓住CEPA和两大新城建设、河埒地区改造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区大规模的人口聚居优势,大力推进服务业全方位开放,加快建设特色商贸片区,吸引跨国亚太地区总部、中国总部和华东地区总部及销售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等在我区布点,构造与无锡中心城区既融合呼应又独具特色的现代商务服务业网络体系,使滨湖成为全市最具活力、潜力的繁华商贸服务区。现代化的都市生态农业区。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高效益”为目标,发挥亲山近水、临城沿湖的独特优势,着力建设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高科技设施型、旅游度假型和特色精品型等五大类农业,营造粮、菜、林、果合理搭配的农业景观,构建天然的城市大花园,使滨湖成为集生态平衡、产业经济、鲜活供应、观光休闲、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区。体现现代城市风貌的无锡新城区。深入实施城市建设新三年行动纲要,以蠡湖新城、太湖新城、河埒口中心商务区为重点,完善科技研发、商贸、文化、教育、住宅功能区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城中厂”***,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在体制***、身份转换、观念更新、完善社保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和管理塑造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使滨湖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城市内涵上都能成为体现现代城市风貌的无锡新城区。2、“三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围绕强势打造灵山胜境佛文化旅游,马山、大浮沿湖一线休闲度假旅游,鼋头渚、蠡湖景区山水旅游三大品牌,积极争取规划建设大型的旅游接待广场或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配合蠡湖旅游商务区功能性载体建设,努力建成集休闲、娱乐、餐饮、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湖滨城市旅游度假中心。科教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我区科研院所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快太湖科技中心、工业设计园等功能性载体的建设,突出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提升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把我区建设成为无锡乃至全国工业设计、动漫制作和交易基地。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优化整体发展环境,全面建成科教研发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利用山水自然景观借景造势来营造餐饮、娱乐、居住、购物环境,制造新的卖点与亮点。利用新型工业和都市农业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具有现代都市气息和综合功能的各类特色街区和服务配套区,利用太湖新城行政中心和配套商务区启动建设的优势,推进传统商业文化底蕴与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相融合,全面建设集金融、证券、保险、人才、信息、高度集聚的区域性商务服务中心。(三)预期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区要在实现全面小康基础上,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达到比较富裕程度。根据无锡市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结合我区实际,“十一五”期间,我区的目标体系安排为:1、经济发展:1)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2) 工业纳税销售9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3) 服务业纳税营销12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5)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6) 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投入700亿元。8) 旅游总收入7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2、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40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下降,达到35%。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3、社会发展: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以上。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城镇社会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0%。人均文化场所面积0/1M2。4、可持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9%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6%和58%。每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0/72吨标煤以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城乡绿化覆盖率达到38/5%。(四)发展战略。1、立足可持续发展,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围绕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注重通过推动集约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整合各类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等途径,来引导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突出三产、提升二产、做优一产”的发展方针,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格局转变,努力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先导区。2、立足区域协调,实施规模化战略。根据各镇、街道的地域特征和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培育各自的规模亮点与品牌亮点,着力推进一批重量级标志性的重大项目,打造一批规模经济强镇(街道)、强企、强村,争创品牌园区和一批名牌产品。3、立足内外开拓,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融入地区间、国际间的经济合作。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扩大商品、劳务、服务输出为重点,促进双向流动,通过有效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实现经济国际化的进程。4、立足做强特色,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适应无锡建设特大城市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区旅游资源丰富和经济发达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和***程度,以景观设计和开发建设为基础,培育和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体现我区功能特色的品牌产业,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产业名区、强区的转变,努力成为绿色生态区和园林化的新城区。5、立足创新驱动,实施园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园区共建的机制效应,充分发挥各种要素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我区产业升级、资源利用、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使园区成为全区发展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6、立足城乡统筹,实施城市化战略。根据区域功能定位,依托城市区域延伸,按照“规划、规模、规范”的要求,主动参与城市建设,改善区域交通和景观环境,高起点创意策划一批特色产业片区、新型居住社区和与新城风貌相吻合的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以原小城镇为组团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村“三个集中”进程,加快推进农民身份转换、观念转变、就业社保转轨进程,逐步实现城镇发展组团化、功能布局城市化、产业经济园区化、农村居民市民化,努力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示范区。三、“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根据“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牢牢抓住调整、提升、创新发展这条主线,力争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跨越、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跨越、原城市郊区的功能向城市核心区功能的跨越,围绕“三大跨越”着力构筑以下八大格局: (一)突出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构建布局集中、发展集约、要素集聚的现代产业格局。坚持走都市型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思路,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发展与城市功能相吻合、与城市形态相协调的都市型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全面升级。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14950。1、以优化布局和营造载体为重点,突破发展服务业。发展布局:围绕“二城一带一中心”的空间布局,把提升服务业放到经济工作突出的位置,以创造卓越的滨湖新城、构筑国内外著名旅游区、构建现代商旅品牌区为标准,突出一批重点特***域、重点特色商街、重点特色项目定位布局,营造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餐饮住宿业、科研技术服务业、社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主要行业互动发展的格局。 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重点围绕设施的改造、技术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加快***开放推动商贸服务业的现代化进程,提升商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增强现代商贸流通业的集聚度和辐射力。用现代经营理念、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和改造消费***业领域的各个环节,提高竞争力。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到2010年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有明显提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设中的蠡湖新城、太湖新城已成为无锡楼市独特的滨湖板块。以城市化推进重心南移为契机,抓住现有拍卖的地块,加快发展一批重量级品牌居住的房产建设,加快一批以太湖西大道南北两侧的商务楼宇建设,加快一批体现滨湖旅游特色的休闲度假型房产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600万M2以上。打造现代服务业品牌。按照“突出重点、共同推进”的原则,重点在“三大领域”进行突破:一是以工业设计园为核心和牵引作用,大力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吸引境内外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机构落户。二是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按照建设著名旅游度假中心的要求,着力打造山水名城标志性板块。三是其他发展潜力大的服务行业。把文化体育、社区服务、教育卫生等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服务行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大力发展。2、以园区建设和标房经济为重点,提高工业集约度。发展布局:以城市化带来的企业***为契机,加强对全区工业布局的调整,重点形成马山度假区、蠡园开发区、胡埭工业安置区、滨湖开发区以及工业设计园等五大工业发展的主要板块,对新引进企业、引进项目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向这五个板块集中,形成我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主导区域。马山度假区:以生物科技工程、医药保健工业、信息产业为主要特色,形成销售100亿元,打造“华东药谷”的品牌。蠡园开发区(工业设计园北区):以工业设计园、集成电路产业孵化区、通讯信息技术产业、楼宇经济为主要特色。到2010年工业设计等现代产业的产出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滨湖开发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研发为辅的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综合性集中工业用地。同时,通过改善与新区的交通联系,在空间形态和产业定位上主动与新区衔接,成为新区西部的高新企业延伸区。到2010年形成工商两业250亿元销售。胡埭工业安置区:以承载城区工业转移为方向,建成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相融合的综合工业园区,到2010年形成100亿元销售。工业设计园南区:作为无锡太湖新城科教园的启动区,充分利用教育科研优势,形成无锡市乃至江苏省电子信息、数码动漫等科技创意产业中心,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到2010年形成销售30亿元以上。提高园区准入机制。对新开工项目,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用地实际投入不低于每亩250万元,其它园区不低于每亩200万元,低于200万元的进入标准厂房。对现有企业要限期整改,对亩均产出低于80万元的要关停或转入标房楼宇。加快发展标房经济。围绕发展标房经济、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正确引导多层标准厂房、***楼宇建设,以都市型工业、集团型企业、关联型产业为重点,加大***力度。完善标房楼宇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机制。到2010年形成标房、楼宇面积500万M2以上,产出达到200亿元以上。培育一批规模亮点。着力打造一批规模经济强镇(街道)、强企、强村(社区),争创名牌园区和一批名牌产品。加大组建企业集团的力度,加快股份制改造,到2010年形成工商两业500亿元以上的镇(街道)1个、300亿元以上的镇(街道)2个、200亿元以上的镇(街道)3个、100亿元以上的镇(街道)3个、5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1家、2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3-5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8-10家、10亿元以上的村(社区)8-10家。3、以打造精品和整体推介为重点,提升发展旅游业。发展布局:重点建设“二区一带”的滨湖大旅游发展空间布局。马山度假区主要发展以佛文化为主的功能延伸;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主要发展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拓展;环太湖风光带其西段为十八湾景观区(包括十八湾、渔港、梅园、荣巷地区、锡惠景区),主要发展以风景观光、休闲疗养度假为主;东段为金城湾景观区(包括华庄镇、滨湖镇南部、长广溪湿地公园),主要发展以水上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为主。力争到2010年,全区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以上,沿太湖一带旅游总收入占全区旅游总收入的90%以上,旅游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以上。努力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旅游项目加快品牌景区和知名景点的建设,加快延伸现有的旅游项目开发,进一步深入挖掘景点内涵,增强休闲度假功能;同时继续规划建设一批精品旅游项目,不断开发建设夜间旅游项目,丰富提升我区旅游内涵。大力拓展新的领域。在现有休闲观光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度假类旅游、文化体育类旅游、景区夜间文化活动和高科技参与类等旅游项目,发挥我区旅游的互动效应。创新开展节庆活动。结合我区传统的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创新形式,提升节庆活动内涵,举办好灵山盛会、山水文化节、生态旅游节等活动的同时,策划办好一批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滨湖特色主题节庆活动。强化整体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滨湖旅游宣传的推介范围,不断创新旅游推介形式,广泛开展以“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节庆联姻”的旅游促销活动,实施跨地区的资源组合,实现华东旅游目的地到国内外著名风景旅游胜地的新跨越。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深化落实我区旅游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强全区旅游企业信息网络建设。继续推进旅游景区升A评星工作,“十一五”期末,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旅行社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4、以生态观光和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快农业都市化。发展布局:依据自然地理特点,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龙头,加快建设沿山、沿湖、沿路“三沿”农业。沿山形成片:结合山林特点,重点发展融合生态的旅游休闲项目,建成品味独特、功能各异的生态山林片。沿湖形成区:发挥沿湖优势,重点发展沿湖观光农业、渔家乐项目,构筑沿湖休闲风光带。沿路组成带:整合农业资源,重点发展果品苗木基地和各类特色经济农业观光带,整体上形成融经济、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片。“十一五”期末,全面建成环太湖观光农业带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区、精品林茶果生产区,培育年销售超十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创汇每年递增10%以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优质水稻、特色果品、高档茶叶、特色水产、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等主导产业。并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主导产业综合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形成龙寺生态园、太湖花卉园、雪浪山农业生态园、九龙湾乡村家园、唯琼休闲农庄五个示范园区和十个精品示范园区等一批具有滨湖特色的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兴农,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5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加快矿山宕口***和生态修复工程,顺应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要求,推进实施“绿色滨湖”建设。(二)突出发展质态提升,着力构建技术支撑、人才支持、院校支援的科技创新格局。把科技、人才摆到突出位置,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筑研发、人力资源、科技创业投资等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及逐步提高科普经费投入水平,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主线,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步伐,突出加快建设马山生物医药园、工业设计园南北两区等特色园区的同时,加快老工业团地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提升,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要加大重视生态高效型农业园区建设,到2010年,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区100万M2以上。2、抓好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和推行符合市场化要求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形式,通过政府搭台,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共建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实体,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0家,民营科技企业120家,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更大突破。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重视科技人才引进,建立和完善科技研发机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速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步伐,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4、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加快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务办公的网络化,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建立和完善社区信息化网络,扩大便民服务内容。5、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才资源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以培养党政***才、企业经营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发展。到2010年各类人才占总人口比重达15%以上/以生物医药、工业设计行业为主,创建博士后工作站或博士后创新中心2-3个。(三)突出外引内活并举,着力构建资本联盟、区域联动、开发联合的***开放格局。坚持三外联动与***驱动,探索建立以资本联盟促进企业上市,以区域联动促进引资引企,以联合开发促进资源配置的外引内***系,进一步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1、企业上市有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开展资本经营推动企业上市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经营者积极有效地推进企业上市工作 (包括国内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及境外市场)。政府要强化协调和服务,创造企业上市、资本经营的良好环境,“十一五”期间争取一批企业境内外融资上市。2、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的思路,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分类***。积极探索教育卫生体制***,推进教育单位后勤工作市场化运作,通过转制、托管等形式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统一步骤和要求实施镇(街道)机构***。3、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服务环境,推动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引导有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至“十一五”期末,民营经济的总量要占全区经济总量的70%以上。4、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扩大***领域,以***引资、引智为有效手段,全面提升我区经济、社会的国际化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壮大自营出口企业,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2010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40亿美元左右,其中年自营出口创汇能力达超5亿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效规避国际风险。 (四)突出推进“三个集中”,着力构建空间整合、环境***、社区整洁的城乡联动格局。围绕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加快“三个集中”的推进步伐,合理引导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力度,把我区建设成为体现无锡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和重要特色板块。1、合力推进“三个集中”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强的原则,加快制定城乡统筹、相互衔接、覆盖全区的区域总体规划和现代农村分区规划。加快制定全区农村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到2010年,工业开发园区和集中区的产出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9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0%;老村改造、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50%。2、主动拓展发展空间。确立“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的理念,加强园区整合,引导现有园区在引进项目上注意自身的区位特点、发展定位,做到***引企与各自布局规划相吻合,与区域功能定位相配套,在错位发展中加快形成各自特色。加强用地整合/挖掘存量资源,调整和优化建设用地配置。积极搞好土地占补平衡,加强复垦和闲置土地的整合利用。要通过“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等有效手段,提高土地效益。加强土地管理。严格项目用地指标审批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土地市场管理,规范经营性土地出让的市场化运作。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与城市化要求一致的道路、港口、绿化、环卫、市政、人防、防汛等城市基础和防护设施。4、加大城乡管理力度。夯实管理基础,***突出问题,培育精品亮点,不断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加大依法拆违拆临力度,强力推进***安置。实施城市景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实施环境“蓝天、碧水、宁静”工程。5、提升社区服务功能。适应撤镇建街、撤村建居以及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新形势,积极创新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全面增强社区服务功能,调整社区布局,突出区域化发展,做大社区规模;整合社区资源,突出社会化发展,做强社区实力;注重社区创建,突出星级化发展,做美社区环境;构建服务平台,突出系列化发展,做优社区服务。“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一批体现滨湖特色、具有品牌形象的现代化文明新社区。(五)突出加快富民进程,着力构建全民参与、全民创业、全民共享的统筹发展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健全集体财力和全民收入增长机制,加快形成全民创业氛围,完善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和城乡社保体系,使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1、壮大财力支撑。加强财政税源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推进税源型经济加快发展,通过管好现有经营性资产、增加优质经营性资产、盘活沉淀性资产、开发潜在性资产等途径来营造财力增长载体,切实增强区、镇(街道)、村(社区)各级可用财力,为加快富民提供可靠的财力支持。2、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引导观念转变,把政府安排就业转变到激发创业上来,调动全社会创业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机制、创业环境;加强***技能培训,夯实全民创业的素质基础,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平台,加快培育、规范发展劳动力市场,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充分利用标房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全民创业载体。3、完善社会保障。通过加大税收与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努力构筑功能较全、层次较高、与城市化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的并轨,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体系,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达90%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办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落实好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各项救助政策,高效、及时发放低保金,低保金到位率和兑现率达到100%,做到应保尽保。4、提高人民收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倡导收入的多元化,增加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和股份合作制收入。推行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宏观管理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对城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职工收入等的***监测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和反映富民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控和管理。(六)突出社会公共服务,着力构建基础共建、事业共兴、发展共进的全面进步格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政府为主、各方参与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并加快社会事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增加政府对义务制教育投入,推进非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多元化办学,全面实施托幼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全民教育***化。到“十一五”期末,各类教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实现教育国际化。2、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推进社区文化、镇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年力争举办1-2次全区性的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积极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保护好荣巷古镇及辖区内名胜古迹,争创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区,区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晋级达标,做好滨湖区第二轮修志工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至2010年,社区居委会、行政村全民健身工程(点)建有率达80%以上。3、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和完善医疗保健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体系和残疾人事业保障体系,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增***生综合保障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优化调整布局,完成滨湖人民医院移地扩建,市手外科医院、区中医院资源整合,新建太湖新城医院、区防保大楼。构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街道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以社区为单位合理设置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以镇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各行政村原则上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核心,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未***思想教育等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从文化意义上去构架创建活动内容,把弘扬先进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致力于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5、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要适应社会稳定工作属地管理的新形势,建立和完善全区“大调解”、“大防控”和“大服务”的工作机制,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全力打造好各级治安防范体系,加强全方位安全生产宣传培训体系,努力做好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要高于90%,创建平安滨湖。(七)突出生态滨湖建设,着力构建环境优良、人口优化、城乡优美的自然和谐格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集约利用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形***与人、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体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全力做好水污染的内外源控制,加快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接管处理。至2010年,全区工业企业都要达到相应一级排放标准,60%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50%以上,马山污水处理厂、胡埭污水处理厂、滨湖污

免责声明:
1. 《滨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6561825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