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遗忘”的书法家,水平不输欧阳询、虞世南,300年...

时间:2024-02-23 10:31:29  热度:0°C

自明清之后,书法界一直笼罩于“馆阁体”的***影之下,崇尚平直规范、柔媚清丽之风,***格调变的单一,时常学习,容易形成呆板、庸俗的弊病,不利于书法发展。

好在民间有一位“被遗忘”的书法家,致力于晋唐“古法”,临摹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等人法帖,为了掌握楷书,放弃大好的科举之路,不受“馆阁体”侵扰,终成清代“字圣”,此人就是高垲。

据记载,高垲清朝时期名噪一时,朝野皆在向他“求字’,当时大江南北的经典碑版,基本出自高垲之手,可惜他一生未有官职,历史记载偏少,目前传世的法帖只有《滕王阁序》一件。

原文由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描述滕王阁的壮丽风景,用词华美生动,全文共计796字,包含了66个成语、46个典故,高垲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抄写。

卷中楷书舒展自如、典雅大气,格调丰富多变,拿“何”字来看,结字端方宽阔,将“欧楷”的方折劲峭,与“颜体”的恢弘浑实融为一体。

起笔侧锋入纸,略显飞扬矫健,接着转换为中锋,不断衄挫、蓄力,所以墨色浓重深沉,形态平直刚健,融入稍许的方折感,一派正气庄严之象。

可“何”字上方的“以”,却与之不同,从“刚”转变为“柔”,追求“褚字”的虚和流转之美,于空中造势,笔丝轻连,点画硬朗细瘦,颇为虚和轻盈。

正是这种一刚一柔的布局,强化了全篇的节奏感、流动性,仔细观察,卷中的“鸣”字写的浑实,“呼”就流转细瘦,强弱交叉的变化,让楷书彰显出生命力,即便打有乌丝栏,章法上依然顾盼生情,***气息浓厚。

毫不夸张的说,此作水平不输欧阳询、虞世南等人,清代至今300年来无人能及,而且相比于“欧楷”、“虞体”,高垲融合了“褚字”的绰约姿态,曼妙俊丽、畅意通达,灵活性更强。

对比“褚字”则端庄平和,容易把控笔法变化,既不会太过精严肃穆,产生死板拘谨的弊病,阻碍日后书法发展,还降低临摹难度,行笔爽利简洁、精到明了,非常适合初学者临摹。

若能将此作学会,可以建立扎实的基本功,保持用笔稳健从容,形成正确的“楷法”观念,兼得妙趣天成的意韵,无论日后钻研“唐楷”法帖,还是行草书,皆能体察入微,尽快掌握,领悟真正的***精髓。

真迹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经多方努力我们对高垲《滕王阁序》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处理,全都清晰可见,与真迹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真迹,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免责声明:
1. 《一位“被遗忘”的书法家,水平不输欧阳询、虞世南,300年...》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6561825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