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内容 » 30诗四首学案 3

30诗四首学案 3

时间:2022-11-25 22:04:43  热度:0°C
30诗四首(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特色及语言风格。3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4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归园田居(其三)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说明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么?值得大家品味。1标题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题眼是哪几个字?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怎样的生活?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劳动辛苦,用一个成语概括为? 4诗中描写作者愉悦心情,同时表达出他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以及归隐 后悠然自得的句子是? , 。 5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6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诗句极写大漠、长河的平坦空阔,描绘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其精工神奇之处,首先在于对塞外广袤无垠地区空间的高度***概括:“大漠”“长河”四字,力重万钧、雄浑硕博,是大笔涂抹,把这两个大自然形象概括得那么真实、自然、确切、鲜明;且简洁而又巧妙地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因为“漠”之大,才见“河”之长;正由于“河”之长,方显“漠”之大,“大”“长”二字,平凡中显奇伟,如铁柱掷地铿然作声。 接着“孤烟直”“落日圆”,分别对“大漠”“长河”作别出心裁的形象刻画。这是概括性的细描,夸张而兼写实。“大漠”何以形其大?“长河”何以状其长?正因为沙漠广阔无垠,所以视线所及的烽烟使人觉得笔直。但是诗人实际上不是为写烽烟而写烽烟,而是通过“孤烟直”,以衬托说明“漠”之“大”;若无“孤烟直”,“漠”之大无以名状。至于“落日圆”之于“长河”,作用近同,但有所异。“长河”若无“落日圆”,其作用仅仅是“大漠”的衬垫而已,就不可能与大漠共同构成一幅广袤旷阔而又雄奇壮丽的塞外图。正因为“落日圆”,“长河”的形象才显得那么巨硕壮丽,与“大漠”相辅相成。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字,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1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颈联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分析好在哪里? 4下联分析有误的一项(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自豪的感受。 B颈联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雄奇壮丽的景象。 C“大漠孤烟直”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于是这一天的结束。 D末句写快到目的地时所见所闻,表现诗人急于赶赴边关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5加点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 ) A/属国过居延 B属国过居延 C萧关逢候骑 D都护在燕然 6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读渡荆门送别(第二课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对句是在平视的镜头中分写山和水,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随”“尽”“入”“流”四个动词不仅写得非常自然清新,而且贴切入微。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出的画面。 2第四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概括诗歌的内容 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随”“入”以游动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观景象。 C颈联写“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景象,巧妙融进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层乡情之叹,含蓄抒发作者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之臣心中的愤懑。“***”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来游”不过是***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

免责声明:
1. 《30诗四首学案 3》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6561825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