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自学考试复习笔记

时间:2022-10-12 23:00:35  热度:0°C
1/ P1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性:两种小说观念(史家小说和文学小说)、两种小说文体(文章类别文化典籍和叙事性文学体裁)、两种小说语体(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先后出现和长期并存。2/ P4中国古代小说特殊性形成的原因:文学小说观和史家小说观是对立的,它反映了对小说文学性质认识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差异又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和新兴市民阶层文化和文学观念的对立、以诗文为正宗的雅文化和以小说戏剧为代表的俗文化的对立。它造成了古代小说两种文体和语体递代和并存的特殊现象。3/ P1小说: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但在中国古代,小说最早是作为内容(话语)而非形式(文体)。4/ P1“小说”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鲁迅认为“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5/ P1荀子正名又有“小家珍说”一语: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6/ P2东汉桓谭、班固先后提出“小说家”的概念,表明“小说”已经成为一种言语形式文体。7/ P2 “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桓谭。8/ P2班固正式将小说家列入诸子十家: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居。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说,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汉书艺文志。9/ P2汉志中首次著录了小说家十五家三百八十篇。10/ P2秦汉时期小说的基本特征:形式上为残丛小语***而成的短书,内容上记述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价值上具备某种认知教化功能但仍属于小道。11/ P3在唐传奇文出现以前,所有小说都是成集而非单篇。12/ P2明胡应麟说:汉艺文志所谓小说,盖亦杂家者流,稍错以事耳。分“小说”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13/ P2鲁迅指班固所著十五家: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14/ P3凡杂说短记,不本经典者,概比小道,谓之小说。15/ P3唐代小说文体成熟。16/ P3北宋初李(日方)等编宋以前小说总集太平广记,把李娃传等优秀唐传奇列为“杂传记”。17/ P3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仅收唐传奇文3篇。18/ P3北宋赵令(田寺)、南宋初洪迈始称唐传奇为“小说”。19/ P3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将小说划为三类:其一叙述杂事(西京杂记、世说新语等),其二记录异闻(山海经、搜神记等),其三缀辑琐语(博物志、述异记)。20/ P3视小说为闾里小知的小道观,和视小说为补史之阙的裨史观,是史家小说观的主要内容。其杂文体观认为小说只是一种包含文学因素的文章类别而非文学体制。21/ P3文言小说文体,主要是在史家小说观念影响下发展的,它包括具有文学因素的早期形态(杂史、杂记,后发展为笔记体),和具备文学性质的成熟形态(由杂传体发展的传奇体),但不应包括虽列入历代史籍小说类的非叙事性文体。22/ P4文学小说观念是在产生于说话技艺的通俗语体小说基础上形成的。23/ P4三国时“俳优小说”、唐代“市人小说”、“人间小说”都是讲短故事的技艺。24/ P4北宋时,“小说”正式成为“说话”的主要门类之一。25/ P4“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之后小说即指小说话本,到明中后期,成为包括通俗语体、文言语体在内的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的通称,如谢肇淛五杂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等。26/ P5文言小说起于史,通俗小说起于话。由于话在一定程度上与史的叙事传统相衔接,因此可以说全部中国小说都是通过史的中介与其本根神话传说连接起来的。27/ P5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这些口传今人为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这条演进道路不但使中国古代小说获得了早期形成的条件,而且给小说***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史的烙印。28/ P7从***梅和拟话本起,小说功能从讲述向阅读转变,小说结构从单纯故事形态(故事中心体)向叙事散文(人物中心体、人物传记体)形态转变,体现了小说发展话的传统对史的传统的进一步吸收。29/ P7吴敬梓“仿唐人小说”作儒林外史,说明他有意识地融史入话。30/ P7曹雪芹以“假语村言”写家庭盛衰和“为闺阁昭传”两大主题,完美地体现了古代小说史、话两大***传统的汇合,而且几乎吸收了古代中国所有文学***形式,博采了从诗词、戏曲到绘画、建筑等各种传统的***精华,成为一部融诗史艺哲于一体,即叙事抒情两大文学传统和其它文化传统高度融合统一的巨著。31/ P5古代小说***的发展动因:小说***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小说***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这些矛盾所形成的动因,主要包括1、渊源与传统:文言小说起于史,通俗小说起于话。话继承史的传统而又突破史的传统是小说***发展的强大动力;2、观念与实践:文言小说的***发展是突破史家小说观念局限的结果,是叙事想象力在历史之外寻求自我实现和突破的结果,包括文学小说观念与史家小说观念的对立***,小说创作对史家小说观念的突破和文学小说观念对小说创作的推动影响;3、创作与接受:;4、继承与创新:小说史上的每一次***突破,每一个***高峰,都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结果。而小说***的衰退停滞,都是模仿因袭甚至以传统反革新的产物。四组动因分别体现了***的继承性、自觉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包含着***与民族、时代、群众和生活等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的特殊矛盾,而作为创作主体的小说家对这些矛盾的正确认识和解决,则是决定小说***成败和一个时代小说***进步的关键。32/ P13古代小说传统***史上具有整体意义的创新的五次:唐代文体创新,宋元语体创新,明初长篇章回小说的体制创新,晚明长篇人情小说题材和***方法的流派革新,清中叶突破传统思想和写法的美学创新。33/ P15孤峰现象:几乎每一流派类型的小说,总是只孤零零地耸立着一座高峰,且总在其开创期出现,造成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观,如三国、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梅等。一方面说明了杰出作家***创新精神的可贵,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对古代小说***史认识和研究的贫乏。34/ P11古代小说的授受形式:文化市场(说话、话本和小说的传抄、刊刻、销售)、文学活动(阅读过程、评点议论)35/ P12所著书籍死后方得流行的有: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奄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兰凌笑笑生***梅、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李绿园歧路灯。36/ P8唐代富有创造精神的士子在沈既济任氏传“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的思想指导下,开始了传奇文的创作,用杂传体散文描述虚构的人物故事,既与史传相区别,又与传统“小说”相区别,创造了真正的叙事文学体裁。37/ P9文学小说观念对小说创作的推动影响:首先,与传统“小道观”对立,提高小说和小说家地位,吸引和鼓舞有文学修养的知识分子参与通俗小说的创作(宋末罗烨在醉翁谈录中表达小说家“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理”的观念);其次,是与传统杂文体观和裨史观相对立完成文学小说观念的认识,推动小说***的进步。(三国演义嘉靖壬午刻本、水浒传郭勋刻本、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梅万历丁已本先后问世,小说人物***、幻想***、传奇***、结构***等全面发展的时候,正是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明确与“文章家之一体”的小说划清界限,王圻、胡应麟、谢肇浙、李日华等阐述小说“虚”“ 实”关系,李贽提出小说“抒愤论”,欣欣子提出“寄意于时俗”等重要小说文学理论的时候,显示出理论与创作的同步和互相推动);再次,是明末清初,小说家逐渐形成自觉的理性指导思想,冯梦龙、凌濛初、李渔、天花藏一人、徐震、陈忱、蒲松龄、钱彩、金丰等都通过小说自序表达自己的创作观念,表现出创作主体的自觉。最后,是在对传统扬弃的基础上,曹雪芹所同时实现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美学突破,标志着古代小说创作主体自觉的完成。38/ P10明后期开始兴盛的小说评点空前繁荣,其中一些人提出了对小说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杰出美学思想,如李贽的发愤论,叶昼的真实论,金圣叹的性格论,毛宗岗的情节论,张竹坡的情理论。39/ P7话的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完成主体革新,为小说发展和自我完善提供最具生命力的语文工具;实现体制革新,创造白话长篇章回小说并使之成为理想的叙事文学体裁;贴近现实生活和普通民众,使小说***发展获得直接的不碣源泉。40/ P6史的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1、史家观念的影响: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的矛盾长期制约着小说的发展;2、史家著述的影响:人物和事件成为小说的基本要素,依时顺叙,以事系人的事件中心体和以人系事的人物中 体成为叙事结构基本形态,史传叙述体例为小说取法;3、史家笔法的影响:个体表现和特征描述相结合的形象刻画和以形写神的写实笔墨奠定小说人物***的基础。寓讥贬于叙事的“春秋笔法”成为讽刺***的源头;4、史著语言的影响:史传语体成为文言小说语体的基础。41/ 包括以人物***、叙事***、写实***、幻想***、传奇***、讽刺***、表意***等特定内容的***表现手法,即***方法;也包括结构***、语言***等作为框架和符号的***形式,还包括构思、意境、风格、审美形态等更***次的美学创造。42/ P19古代小说的发展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小说史,乃是小说文学体制和文学意识不断走向自觉的历史。首先是小说文学体制的自觉(包括文体自觉和语体自觉),尔后是小说的文学意识特别是作家主体意识的自觉,最后是小说文学体制和意识变革的自觉(将古代小说发生了向控小说的转变和过渡)。43/ P20文体自觉:小说从史子共生状态获得自身文学性质的漫长历程,包括早期形成、形态***和文体完成三个阶段。44/ P20语体自觉:小说从言文分离走向言文趋一,从士大夫文学走向市民文学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转折。45/ P20小说的文体完成和语体完成,使古代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文学传统得以确立。 46/ P20古代小说的形成时代,有先秦说、两汉说、魏晋南北朝说、唐代说。47/ P20先秦后期至汉初的小说类型:1、史书中带想象性的散文故事(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是对春秋郑伯克段于鄢条文的具体铺写,晋侯梦大历是对春秋晋侯獳卒一条的幻想描述;国语晋语中的骊姬谗申生、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唐且劫秦王;逸周书中的世俘、克殷、王会、太子晋);2、杂记中的想象性散文故事(琐语、国语);3、子书中的单篇散文故事和短篇故事集(论语中四子侍坐、子路从而后;墨子中墨翟公输伐宋;庄子中渔盗跖、说剑;田子方、知北游、让王则是散文故事汇编;韩非子、说林、储说、晏子春秋。48/ P24先秦后期至汉初小说的共同特点:1、与“子”“史”共存,但具有***的叙事形态;2、具有文学的虚构性质(不自觉的幻想描述神鬼梦幻故事;半自觉的想象描述历史传说;自觉的虚构描述寓言故事及其它虚拟人物故事);3、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初步的人物刻画,其中某些作品已有相当的长度规模。49/ P22逸周书诸篇被认为“往往夸诞不雅驯”“皆古人必无之事”。50/ P22琐语中的神鬼梦幻故事包括“齐景公曲陵梦神”“晋平公梦赤熊”“舞嚣买女徒”等。被称为“古今纪异之祖(胡应麟笔丛)”,“实为小说之滥觞(陈梦家六国纪年)”,“第一部志怪小说(唐前志怪小说史)”。51/ P23有人认为国语就是先秦时期内容驳杂的杂史代表。52/ P23战国末期,韩非子首创短篇故事集。53/ P23说林由***成篇的66则寓言故事组成。54/ P23储说是包括200多则故事的一个巨大的寓言群。55/ P23晏子春秋全书都由短篇故事组成,是一部文学色彩浓厚的历史人物传说集,有人认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56/ P25先秦后期到汉初,一些包含虚构故事和想象描写的叙事散文体开始以单篇形式被创作出来,而后被吸收到史书和诸子之中,成为早期的小说,主要代表是庄子和战国策;一些把一系列单篇经过有计划的汇编和分类整理形成短篇故事集,主要代表作是晏子春秋。57/ P26中国古代小说早期形成的途径:一方面是传说的散文化,一方面是散文的故事化和文学化,包括历史文学化和议论故事化。58/ P27古代小说早期形成的三个要素:传说(包括神话)、史籍(包括杂记)、寓言(论议故事)是古代小说的三个基本来源。59/ P27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从根本上说是“史”的传统:在古代小说早期形成的三个要素中,历史记载和历史观念对小说的影响最为重要、悠久和深刻。这种既表现为本体上的史说同源(渊源于原始神话传说),又表现为形态上的史说同体(早期小说与史说共存),更表现为观念上的史说同质(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的对立统一),其影响力贯穿古代小说文体早期形成与发展全过程;而史家记述语言的定型化,则形成言文分离的古代小说语。60/ P28古代小说文体的形成过程,是散文叙事历史意识(即实录意识和简严意识,渊源于散文记事的史家规范)与文学意识(即虚构意识和修饰意识,源于口头文学的叙事想象)矛盾运动的过程。61/ P28小说的本源是原始口头叙事文学,是原始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不自觉的幻想创造(神话传说)。其故事性(叙事)、想象性(虚构)、修饰性(在口头流传中敷演增殖),已具备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62/ P29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的矛盾运动过程:首先是在历史事实的框架内,容许细节和过程的虚构(左传、国语、论语、墨子中的叙事诸篇);进一步发展是在历史的形式内,容许故事和人物的虚构想象63/ P29春秋谨严,左氏浮夸韩愈进学解64/ P29左传之文,“自有纵横意思(朱子语类)”“是非交错,混然难证(春秋啖赵集传)”“后人增饰若是之多”“其说多诬***(柳宗元)”“往往是根据一件真事而加上许多想象,说多得“像杀有介事”(钱玄同)”65/ P31战国策书中诸文有史事实录,亦有夸饰之辞,甚至有托谕之言,虚构之事,但其文辞华辩,足以摇动人心。缪钺考证全书458篇,可断为拟托者97篇,占21%;其中齐策52篇,可断为拟托者20篇。66/ P31先秦小说的早期形成过程,如同后来唐传奇、宋话本一样,是从单篇创作到***成集。67/ P32传说散文化:对民间传说的记叙加工。历史文学化: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想象描述。议论故事化:观念哲理的形象表现。68/ P32山海经多载历史和神话传说,琐语多载历史和神怪传说,庄子系寓言组,韩非子系寓言群,短长、事语、长书、修书、国事皆为策士之书,其原创形态都是单篇,而后被收录成集。69/ P33庄周和纵横家小说,是古代作家叙事文学的最早成果。70/ P33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小说完成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出现早期繁荣的时期。71/ 杂史杂传杂记:古代文言小说的存在形态72/ P34燕丹子是一部依据传说异闻创作的历史小说,有人认为它是“现在的唯一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胡应麟称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73/ P34杂史著作如燕丹子、越绝书、吴越春秋、蜀王本纪等,“其属辞比事,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为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又有委巷之谈,迂怪妄诞,真虚莫测”,储存于先秦历史著作中的小说演变而为区别于正史的杂史杂传,标志着历史小说作为历史文学化的产物,已经有了自己的存在形态。74/ P34 “虽本史实,并含异闻”和修饰描述“文采诚有足观”的写法构成了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燕丹子仰叹令“乌白头、马生角”的幻想情节,燕丹为荆轲脍千里马***、截美人手和荆轲行刺时美***琴以喻秦王的生动细节;吴越春秋对伍子胥***和被杀的精彩描写;越绝书关于宝剑和剑术传说的记述;蜀王本纪对五丁开山、杜宇化鸟等神话故事的保存。)75/ P35杂史体以史事为叙事线索,也以人物为书名或篇名。杂传体以人物为描述对象。杂记体则排比故事,汇辑成书。76/ P35杂传杂记:韩诗外传(韩婴);刘向:列女传列仙传列士传说苑新序77/ P35列仙传具有明显的虚幻性质,开了古代神仙幻想小说先河,其中江妃二女仿佛是诗经汉广抒情意境的化解。西晋葛洪神仙传也有一些成功的创造。78/ P36借历史人物传记形式写幻想故事内容,始于战国中期以前成书的穆天子传(出汲冢),但其只有片断幻想,算不上小说。79/ P36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则开创了围绕中心人物展开系列故事的叙事体制,同吴越春秋围绕中心事件展开历史背景和系列人物描述的叙事体制,都已具有相当的规模长度和结构张力,对后代长篇结构的形成有着重要启示和影响。80/ P36列仙传汉武故事为代表的神仙杂传体小说,是两汉西宁市上说的基本类型,它们和燕丹子、吴越春秋等杂史小说一起标志着与“子”“史”初步分离的古代文言小说的形态***。81/ P37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早期繁荣原因:小说从与“子”“史”共生中获得形态***,是对小说创作生产力的***,它使古代小说找到了自己有别于历史和论议散文的存在形式(杂史杂传杂记)和写作方法(记载传说异闻,描述人物故事,即传说散文化和历史文学化),从而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古代小说的第一次繁荣。盛行民间的宗教迷信信仰创造了大量的鬼神精怪传说,成为幻想小说的丰富素材;弥漫于魏晋士林的品评、清谈风气,又成为人物轶事传说的重要来源。(两汉的神仙幻想小说演化为志怪小说,历史小说演化为轶事小说(即志人小说,为包含更广泛的人间言动内容而后多称为轶事小说)82/ P37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与子史的形态分化进一步明朗,以传说散文化作为主要创作方式,以具有与史传议论明显区分的体制特征的杂记体为主要体制形式,并取得了初步文学成就。83/ 志怪和志人:古代小说的早期繁荣84/ P37“志怪”之名,始见于庄子。六朝多有以“志怪”为书名者。85/ P3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始提出“志怪小说”概念。86/ P37鲁迅著史略,明确以“鬼神志怪书”或“志怪”作为六朝时期专记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之事的小说的名称,以与“记人间事”的“志人小说”相区别。87/ P38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统计,现存及已佚可考之志怪小说约***十种,依内容大体可分为博物类(六朝人托名东方朔十洲记、晋张华博物志、晋郭璞玄中记)、神仙类(晋葛洪神仙传、晋王嘉拾遗记、六朝人托名班固作汉武内传)和灵怪类(此类小说特多,代表此时期幻想***发展的基本趋向,如魏曹丕列异转、晋干宝搜神记、晋陶潜搜神后记、宋刘义庆幽明录、梁吴均续齐谐记、梁王琰冥祥记、北齐颜之推冤魂志)三类。88/ P38魏晋南北朝轶事小说:志人类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晋裴启语林;轶史类晋葛洪西京杂记、梁殷芸小说;笑话类魏邯郸淳笑林、隋侯白启颜录等。89/ P39对记故事***的确认和对编故事***的否认,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意识的根本特征。90/ P39虚构意识的迟滞的成就:延缓了小说的成熟,却促使了修饰描述发展,为小说的成熟准备了创作经验积累的条件。主要表现为:1、简约传神的人物刻画,以世说新语为代表;2、完整叙事的细节加工,以搜神记、冥祥记为代表(搜神记之李寄、紫玉;幽明录之卖胡粉女子、刘晨阮肇)。91/ P40世说新语是第一部明确以“人”为中心,以人物性格特征作为描述对象的作品。胡应麟评此书“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92/ P40世说新语第一次把人物作为审美对象,标志着古代小说人物***的萌芽。93/ P42千字以上的小说:冥祥记中赵泰、陈安居、慧达等条。94/ P43宋洪迈:唐人小说,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95/ P43唐人小说的两种文体:一是传统的纪闻性质的杂记小说,即六朝志怪、轶事小说的继续;一是新起的传奇文,即具有文学文体性质的杂传体小说。除上述两种文言小说外,唐代还有一种民间兴起的通俗小说话本,是宋以后小说语体变革的先河。96/ 补充:话本小说: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讲唱故事时所依据的底本。话本一般又可以分为两类:说话中讲史的底本为讲史话本,自元***始叫做“平话”,“平话”讲述长篇历史故事,取材于历史,后来发展为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另一类就是篇幅短小的小说话本,常常被称为小说,又称为“短书”,它对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97/ P43晚唐裴铏把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传奇,正式从概念上与传统“小说”相区别。98/ P43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评沈既济枕中记和韩愈毛颖传,称颂“二篇真良史才也”,仍将之纳入史笔范畴。99/ P43宋初,宋祁、欧阳修撰新唐书艺文志,玄怪录、传奇等传奇小说集始得列入“小说家”类,而且收入了补江总白猿传、牛羊日历、开天升平源三篇单体传奇文,但唐传奇的优秀之作却一篇也未收。李(日方)编太平广记方以“杂传记”的名义收录进去。100/ P44元虞集写韵轩记始以“传奇”作为唐人所创新型小说的通称。101/ P44明胡应麟小说分类,区分“志怪”与“传奇”,并明确揭示唐代小说的***特点,唐传奇真正被确认为唐代小说的文体代表。102/ P44唐传奇发展的三个阶段:1、初盛唐是唐传奇的形成期,现存主要作品有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等单篇、牛肃纪闻专集(第一部传奇小说集,其内容基本上是“实录”,描写较为具体生动。2、中唐是唐传奇的成熟期,“市人小说(一种说话伎艺)”和“俗讲(演述故事的民间说唱)”的流行,给传奇创作以有力推动。代表作单篇有:沈既济任氏传和枕中记、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蒋防霍小玉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冯媪传、沈亚之湘中怨解秦梦记、李朝威柳毅、陈玄祐离魂记、李景亮李章武传等,专集有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3、晚唐是唐传奇的演变期,一方面大量传奇作品特别是专集的出现表明唐传奇的创作仍处于繁盛阶段,传奇单篇如房千里杨娼传无双传、无名氏郑德璘传、杜光庭虬髯客传等,传奇专集有袁郊甘泽谣、传奇、薛用弱集异记、薛渔思河东记、皇甫枚三水小牍、康骈剧谈录等;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杂体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集,如志怪小说集段成式酉阳杂俎、柳祥潇湘录、温庭筠干(月已已共)子、张读宣室志;轶事小说集李肇唐国补史、张固幽闲鼓吹、范摅云溪友议、孙綮北里志、苏鄂杜阳杂编等。晚唐小说大多远离现实,描述剑侠、鬼神、灵异咸,呈现志怪色彩,虽然在幻想***等某些方面有所进步,但总体上是向以六朝志怪为代表的古代小说的回归。传奇的志怪化和志怪的传奇化反映了晚唐文学创造精神的衰落和小说发展的曲折。103/ P46唐传奇是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它完成了小说作为一种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的创造,实现了小说文体的自觉。104/ P47“文采与意想”即修饰意识与虚构意识的自觉,是唐传奇文体成熟的两个基本特点。105/ 从实到虚:小说虚构意识的自觉106/ P48虚构叙事,是小说最根本的文学自觉。小说“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终于从听、记故事的实录纪闻阶段,进入编、写故事的幻设阶段,成为一个时代的自觉。107/ P48唐代小说的虚构意识是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整个时代浪漫创造精神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是唐代作家对小说表现性质和功能自觉认识的结果。108/ P48赵彦卫云麓漫钞“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沈既济任氏传“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109/ P49唐传奇的***虚构方式有以下三种:首先是对志怪题材的继承改造,表现出从志怪到传奇的因革特点(补江总白猿传、离魂记取材于幽明录的庞阿,枕中记取材于幽明录中的焦湖庙祝、任氏传吸收狐化美女传说和广异记的李参军)。其次,则是现实题材的想象创造,或以作者自我经历遭遇为基础进行***加工(游仙窟、莺莺传、秦梦记)。再次,则是有意设幻、公然虚构,并且从单篇传奇走向成集创作,寓言小说的勃兴,是其产物,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河间妇传、李赤传等。它们依次出现,体现了唐代小说虚构意识的自觉过程110/ P49标志唐人“有意识的作小说”的第一篇完整的传奇文补江总白猿传,宣告了唐人“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的创作的开始。111/ P50唐传奇特别是其中现实题材的创作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带有某种集体性的口头创作活动(话),二是作家个人的书面创作活动(传)。112/ P50游仙窟是我国第一篇以第一人称写作的自叙体小说。113/ P51牛僧儒玄怪录为公开显示其幻设本领并大量创作虚构故事的起点。114/ 由质到文:小说修饰意识的自觉115/ P53“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唐传奇在小说的人物***、叙事***和语言***等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116/ P53唐传奇开始了古代小说利用***虚构塑人物形象的阶段。117/ 李娃是唐传奇中塑得最成功的写实性***形象。118/ 叙事意识的自觉追求:唐代小说家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构思情节,或取材时事,纯粹写实(李娃传),或把现实与虚幻境界糅合衔接(长恨歌传),或借助神话传说,创造人神人鬼人妖交通的故事(任氏传),或利用寓言,演绎某种抽象的观念情感(枕中记)119/ 语体变革的历史必然:当描写对象涉及到市井民间,描写效果要求达到传真逼肖的时候,传统的语体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传奇使古典散文式的小说达到了高峰也走到了心头,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现语体的革新和***。120/ P61小说的语体变革,完成于宋元话本,是这一时期高度发达的民间说话伎艺的产物,也是小说语体发展的必然结果。121/ P63北宋说话“家数”,有小说、讲史、说诨话三种;南宋则有“说话四家”122/ P64从说话到话本:话本就是说话人敷演故事的底本。一种是先说话后写本。一种是先写本后说话。从有话无本,到有话有本,或话后留本,或先本后话,话与本的语体都必须尽可能同一,这就使言文合一具有了需要和可能。123/ P64言文分离是雅文学的特征,言文合一是俗文学的产物,这正是古代中国两种小说语体同两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124/ 小说话本和讲史话本是主要的两类话本,前者讲短故事,顷刻间捏合(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后者讲长故事,只有粗糙的提纲(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三国志平话)。125/ 语体的革新不令仅是小说语言工具的革新,而且是小说叙述手段和体制的革新。126/ 语体革新的影响:首先,是对古代小说***生产力的***,扩大了小说的创作队伍,改变了小说的接受世界;其次,创造了小说虚构叙事的基本手段敷演。系说话伎艺的主要创作方法,包括叙事内容的想象和描写语言的修饰;第三,它规定了小说的基本叙述方式全知讲述。127/ P72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文言语体文学随着封建社会的衰亡而终结其历史命运,白话小说却大放光彩并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发生新变,进入近代和现代社会,语体变革确实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128/ P72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作家创作,有确凿材料可考者,当以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开端。129/ P73古代通俗小说发展中接受意识的影响的特点:重要性,在小说发展的一定阶段,接受意识曾经起过主导***,在以后的历史阶段中仍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长期性,接受的影响与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相始终,而且一直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发展;深刻性,接受的影响不但表现在作家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过程中,而且在古代小说的民族特征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30/ 接受需求是新型语体小说创造的根本动力,主体自觉则是这种新型小说成熟、繁荣以至达到高峰的标志。可以说,古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史,既是接受意识的影响史,又是创作意识的自觉史,而文言语体小说的新成就,也是这种主体自觉的结果。131/ 接受意识主导的阶段:从长篇章回小说形成(三国演义、水浒传)、话本小说成熟,到***创作小说(***梅)出现之前。132/ 接受意识主导阶段的特征:这是一个作家参与和完成创作的阶段,又是一个接受支配和规范创作的阶段。创作为接受服务,创作适应接受,接受强有力地、多方面地影响创作,创作成为接受意志的体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经历了从民间传说到话本写作和说话到小说创作三阶段)133/ P76接受意识主导作用的表现:1、“尚奇”的审美需求,由此形成小说题材的历史性和传奇性;2、“尚义”的价值取向,由此形成小说倾向的***性(尊刘贬曹);3、“尚俗”的欣赏情趣,由此形成小说形式的讲述性;4、素材基本形态的承继,由此形成小说内容的规定性。(西游记神话传说、诗话、平话、杂剧中皆对孙悟空持否定态度,吴承恩根据既定素材改编对其进行肯定)134/ 历史性题材形成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明代有开辟演义、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清代二十四史通俗演义中新列国志(冯梦龙)、隋唐演义(褚人获)、东周列国志(蔡元放)最为优秀。135/ 传奇性题材中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皇明英烈传、宋武穆王演义、杨家府演义、续水浒、产唐系列、说岳全传;长篇神幻,以三遂平妖传开端,至西游记出成主流,随后有东游记、南游记、北游民、三宝太监西洋记。136/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幻小说三类长篇的开创者正是同一个人:罗贯中。137/ 创作意识主导的阶段:明后期,以***梅和大量拟话本的出现为标志(西游补)。138/ 创作意识主导的阶段的特征:创作主体意识加强,作家渴望理解但不求迎合,而是力求用创作指导和提高接受。139/ P84创作意识主导的表现:1、“泄愤”的创作思想,由此形成小说的批判性和表现性特征(水浒传、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歧路灯、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言两拍、镜花缘等);2、求“真”的审美意识,由此形成小说的世情性与写实性:题材真、描***;3、贵“虚”的创造精神,由此形成小说***个性的多样化(李日华广谐史序、冯梦龙(警世通言序)、袁于令(隋史遗文序)、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等)140/ 泄愤由李贽提出,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愤懑和批判态度,表现作者由于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对理想的追求。141/ 创作意识主导的作用:1、以体制而论,出现了通俗小说与文言小说全面共荣的局面;2、以题材而论,一方面人情小说代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怪小说成为主流,另一方面各类题材又呈现出辐射拓展的拓展和交叉整合的趋势,体现作家主体性对题材的支配;3、以***手法而论,在小说形态***方面,以写实***为主,写实***、传奇***与幻想***鼎足而三。142/ 泄愤、求真和贵虚,分别从表现论、再现论和创作论三个方面完成了小说创作主体意识的自觉,完成了对小说文学本体内部和外部各种基本关系的认知。143/ 小说新变的标志是“小说界***”和“新小说”144/ “小说界***”与“诗界***”“文界***”一样是当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文学领域提出的改良主义口号,其思想形成于康有为戊戌变法前后。145/ P97梁启超在长篇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全面论述小说的***特点、文学地位、社会作用和影响。第一次明确提示小说可以摹写现境界和导人游于他境界,即具有再现生活和表现理想的***特征,并由此得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结论,对小说影响人心的熏、浸、刺、提四种力进行阐析,强调利用小说启发民智改良群治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说界***的口号: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146/ P97梁启超在译印***小说序引用康有为的话说: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者,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147/ 康有为在闻菽园居士欲为***说部诗以速之希望“海潮大声起木铎”,充分认识到“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148/ 小说界***所引起的小说观念的新变:对小说文学性质与地位和社会功能与地位的重新认识。前者的结论是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后者的结论是小说具有支配人道的不可思议之力,显示出对传统小说观念的革新和突破。149/ 小说文学观念的更新,标志着我国控文学范畴的确立与传统文化范畴的分离,标志着以审美形式为基本特征的纯文学观念取代了以实用功能为基本标准的杂文学观念。从此,***发展的中国古代小说及其观念,融入了世界文学的共同体系之中。150/ 梁启超在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发刊词中,首引“泰西论文学者必以小说首屈一指”,完全抛弃了以小说为“裨史”的传统概念。151/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第一次把西方美学思想引入小说评论,以科艺相分,称“美术中以诗歌、戏剧、小说为其顶点”。152/ P100管达如论小说明确指出“文学”者,美术之一种也;小说者,又文学之一种也。153/ P100苏曼殊提出了“小说者,今社会之见本也”,楚卿提出“小说者,社会之X光线也”。154/ 周树人认为小说的表现性质“录自里巷,为国人所白心;出于造作,则思士之结想。”155/ 关于小说的典型创造,王国维提出“美术之性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156/ P100关于小说的美学特征,徐念慈提出“小说者,殆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而居其最上乘者”157/ P99小说社会功能的强化,是这时期“小说界***”的主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变革现实的***需要。158/ 以“小说界***”为标志的小说观念变革,是对两千年“小说”观念的演变和宋明以来两种“小说”观念的对立***的总结,是小说创作的“思想***”。159/ 小说报刊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小说进入了近代文化市场:1、报纸开辟文艺副刊刊载小说:从1872年上海申报刊载谈瀛小录起,大部分报纸逐渐以固定版面设文艺副刊,还发行过专门的小说报纸(演义白话报、寓言报、苏州白话报、上海白话报);2、创办小说杂志:从1892年韩子云在上海创办海上奇书、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起,02年到17年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达29种,其中以“四大小说刊物”最为著名(梁启超新小说,曾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伯元绣像小说,曾刊文明小史老残游记;汪惟父月月小说,曾刊劫余灰上海游骖录;徐念慈小说林,曾刊孽海花)。160/ 小说报刊的意义:革新了小说的传播手段,为小说作者提供了一个易于发表、反馈迅捷、直接面向社会读者的文化阵地,极大地改变了小说的接受对象,造就了我国第一代靠稿费为生计的职业作家。161/ 译外小说的意义:戊戌变法前后,译外小说迅速兴盛,题材广泛(***、侦探、科学、言情),国度地域广阔(欧美俄日),体制形式多样,表现格式特别,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技巧,都为古老的中国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而且常以它们作为创作范式,表现了自觉接受和资产阶级文学以改造封建旧文学的开放态度。162/ “新小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广告提出“新小说”之名两个月后创办新小说,号召“小说界***”,此后,“新小说”就成为“小说界***”中涌现的作品的专门名称。163/ “新小说”的出现,使长期停滞、濒临衰竭的古代小说焕发出一片生机,成为古代小说蜕变为现代小说的起点。 164/ P102小说的新变,首先表现在创作的繁荣面貌上,出现了中国文学史第一批创作翻译甚丰的小说家。吴研人,自1903年起七八年间著有小说三十余种,所作题材形式均有创新被誉为小说巨子。其中中长篇有: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小说上海游骖录、历史小说痛史、两晋演义、写情小说恨海、劫余灰、科学小说电视奇谈、幻想小说新石头记、***侦探小说九命奇冤、中国侦探案;还有敌小说趼人十三种、寓言俏皮话等;李伯元小说有:***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中国现在记、海天鸿雪记;弹词有庚子国变弹词、醒世缘弹词;管达如说小说、成之小说丛话;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廿载繁华梦宦海潮宦海升沉录;林纾译小说180种以上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茵小传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块肉余生记,其不通外文,凭人口述以古文笔墨出之,成为五四以前影响最大的翻译家;周桂笙一千零***片段。165/ P104“新小说”是为着改变旧小说提出的概念,其着眼点首先是在小说的创作目的,即主体意识。题材类型扩大了,观念不同程度地更新了,但真正体现其内容“新变”特色的,是对现实***的自觉参与意识。166/ P104阿英分析晚清小说特征:第一,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情况;第二,当时作家有意识的以小说作为***;第三,很多人利用小说形式,从事新思想新学识灌输。167/ P104谴责小说:鲁迅把这一时期小说的批判特色称为“谴责”,毫不隐讳对现实***的失望、愤慨甚至否定意向,如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回借九死一生之口说一生只见过三种东西;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把中国比作太平洋上一艘将要沉没的危船;金松岑曾朴在孽海花中开篇就描写“一霎狂潮陆沉奴乐岛”的可怕景象。168/ 专揭清官之恶的小说有:老残游记、梼杌萃编(钱锡家)169/ “新小说”的特征:体制上,长篇章回小说仍为主要形式,但一些在报刊上连载和出版的小说开始取消回目对偶(猪仔记、***花、女子世界、三国因、闺中剑),短篇小说逐渐复兴(趼人十三种中的查功课、饮椒平望驿、周树人***);叙事方式上,出现了对传统小说模式的某些突破,包括叙事时间的调整(九命奇冤把16回提到开篇、新中国未来记倒叙)和叙事角度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冷眼观均采用第一人称,上海游骖录是新小说中唯一从头到尾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长篇小说);描写手法上,心理描写得到长足的发展,第一人称心理自白把***叙事同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结合(断鸿零雁记、***),第三人称小说人物对话中的长篇心理自白也是新出现的第一称心理描写手法(老残游记、恨海、劫余灰)170/ P109晚清小说***新变的原因:译外小说影响和中国两类语体文言和白话小说相互影响吸收。没有译外小说的新鲜启迪和***,白话小说就不可能从传统的说书模式中解脱出来,也就无法实现对文言小说技巧的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变革的动力固然来自社会和文学自身的需要,又必须以文化开放和交流作为前提和条件。171/ 月月小说首辟“短篇小说”专栏。172/ 短篇小说尤其是片段式短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作家对短篇小说文学特征认识的突破。173/ 胡适1917年明确短篇小说的定义为: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174/ 人物***史的三个阶段:特征化人物***阶段,从小说形成到各类小说文言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和长篇章回小说体制完成,以唐传奇、宋元话本小说和明弘治序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标志;初步个性化人物***阶段(从特征化走向个性化)长篇白话小说成熟,文人短篇白话小说繁荣和文言小说复兴,以今存水浒传百回本、西游记、三言、二拍为标志,就人物***水平而言,还包括聊斋志异;高度个性化阶段:长篇人情小说的创作、成熟到极盛。以明后期***梅出现为起点,至清中期红楼梦为终结,这是创造个性化***典型的阶段,最后以高度个性化的复杂***典型的塑造,宣告古代小说人物***的完成。175/ P115特征表现与个性描写的结合:在古代小说尚未摆脱史说同源同体同质的早期状态之前,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是以外见内,即从外在行为表现性格,具体而言,包括两种方法:写意传神(略貌取神)和写实传神(以形传神)。1、写意传神(略貌取神)。用特征性言行表现性格,不用或只用少量细节,渊源于传说散文化的描写方法,一方面用以对历史人物突出本领和英雄行为的渲染烘托(魏犨之勇、叔梁之力、先轸自讨壮举、唐且之威慑之力、项羽之威勇),一方面用于突出特征的片断式人物速写,通过一两个典型细节为人物***或定型(项羽本纪之彼可取而代也、陈涉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李斯观仓鼠之叹、酷吏列传张汤儿时劾鼠论报如老狱吏等);2、写实传神(以形传神)。用生活化言行表现性格,多量细节和场景写实(左传中的郑庄公、晋文公、秦穆公、子产;重耳同三位女人的关系、鸿门宴)。着重刻画特征时多写意,全面展示个性时需写时。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而以写实为主,这就是为特征表现和个性描写相结合的性格塑造服务的描写手段。176/ 关于类型化:“为一般而找特殊”的类型化方法。主要是议论(理念)故事化的产物。形象的类别化、符号化、表面化、概念化甚至雷同化,是类型形象区别于个体形象(包括特征化形象)的基本特点。后代那些从抽象的理念出发演绎形象,或依某种既定的思维模式虚构人事的寓言小说、宗教劝世小说、道德劝诫小说、讽世寓意小说和按既定情节模式虚构人事的才子佳人小说、侠义传奇小说等往往就是类型形象的载体。177/ 特征化人物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最初的人物描写,就是“叙述个别的事”,属于允许细节描写的纪实描述,对丰富的历史材料进行精选、提炼,突出历史人物的某些特征,揭示这些特征与其命运否泰、功业成败以至历史运动的内在联系(宋襄公的不鼓不成列、晋灵公杀忠臣拒谏、子罕以不受财货为宝、伯州犁为官上下其手、魏武子不从父亲之乱命、骊姬之巧于谗媚、叔向善于进言);对于一些重要人物的描述也采用这一方法,在一连串事件中反复刻画,以突出特征(子产之重视民情、治国***;勾践之隐忍受辱、复国灭仇),在史书中则采用互见法来进行。178/ 特征化:从人物个体实际出发而着意突出其中某一性格特征的形象塑***,对形像个体实在性的肯定是特征化人物***的前提。179/ 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概而言之,就是由性格塑造***和人物描写***两个方面构成的。经历了一条从特征化向个性化不断进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终于以创造出了高度个性化的复杂***典型红为标志,攀上了世界小说***的高峰。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特征表现与个性描写某种程度的结合,又成为贯串始终的特点。180/ 世说新语是小说实现“史”“子”分离之后人物***起点的标志之一。该书按德行、学问、才干,特别是气质、性格的不同特点将所记人物言行分为36类,既36种类型的人。又把人的性格分为雅量、方正、豪爽、任诞、简傲、忿狷、捷悟、巧艺、尤悔等六类,以及“远实用而近娱乐”“为赏心而作”的编写旨意,都表明这是第一次把人物性格特征作为审美描述对象,从而与为政教目

免责声明:
1.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自学考试复习笔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6561825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