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不平静的世界1教学反思浙教版

时间:2023-03-29 18:29:33  热度:0°C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我们爱和平第一课 不平静的世界不平静的世界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的第一课,内容涉及世界历史范畴,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战争与冲突,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之情,对和平的向往之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我执教的第一课时,选取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学习内容。两次世界大战,时空远,内容多,灾难重,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后,如何精心设计学法,引导学生体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成为我思考和实践的重点。下面结合教学流程,对每一板块的学法指导进行阐述和反思。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2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3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分析、表达、合作等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2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分析、表达、合作等能力。教学难点: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教学准备:1两次世界大战的补充资料、课件。2每生一张世界地图、一张研究报告记录表。教学流程:第一板块:观看录像,激发质疑,酝酿情感1初知两次世界大战我们刚刚度过春节、元宵节,合家团圆,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可是,距今90多年前的19141918年(板书时间),人类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世界上爆发了重大战争,是什么战争?(板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隔21年后的19391945年(板书时间),又发生了什么战争?(板书:第二次世界大战)2观看世界大战录像请看世界大战的片断,注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质疑硝烟弥漫,家破人亡,无数生灵涂炭,世界大战的惨烈情景历历在目。有关两次世界大战,你想了解些什么?(随机板书:原因、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重大战役) 4了解世界大战起因我们先一起来了解战争的原因,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35页。全班交流。(反思:教师通过谈话由近及远地引入,和学生一起理清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和名称。接着通过观看世界大战的录像,拉近战争与学生的距离,初步感受战争的残酷,营造悲惨的情感基调。然后通过质疑,梳理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准备下一环节的研究学习。)第二板块:指导方法,研究学习,积淀情感1确定选题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你打算从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重大战役中选择哪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指导方法自学课文36页、老师发的补充材料、自己搜集的材料,从中找一找、划一划和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比如触目惊心的数据、血淋淋的事例、凄惨的描述等,进行研究并简单记录。研究结果只要简单写,也可以不写,直接划在材料上。可以自己研究,可以和同一主题的同学一起研究,也可以找老师研究。每位同学有一张世界地图,可以看,可以写。能干的同学完成后可再选择第二个、第三个主题进行研究。3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反思:高年级学生初步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给予自主时空,指导学生选择主题,明确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同时鼓励能干的学生“超额”完成,充分思考和感悟。这样的研究学习,主题小而集中,方法简单易行,既进一步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又积蓄了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第三板块:汇报交流,重点体验,释放情感1全班交流,教师随机出示图片和播放录像,进行引导和提升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出示图片:一战形势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图(出示图片:二战形势图) 儿童、妇女、老人战争的受害者(出示图片) ******(播放录像) ***犹太人(播放录像、出示集中营分布和囚徒图片) 原***轰炸广岛和长崎(播放录像)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播放录像)2教师小结(出示伴随揪心声音逐字显示的小结语)两次世界大战,其规模之大、代价之高、灾难之深重,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杀戮,巨大破坏,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无数生命惨遭***,无数家园变成废墟,无数财产化为灰烬,无数文明毁于一旦。如果说战争造成的物质损失还可以通过重建来弥补,但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心灵创伤,将永久难愈!3学生谈感受通过刚才的学习,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反思:全班交流时,学生用触目惊心的数据、血淋淋的凄惨事实述说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毁灭性灾难,生生互动,情感共鸣。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随机抓住******、残害犹太人、原***轰炸广岛长崎等典型史例,进行引领和提升,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描述、极具震撼的音像呈现,以情***,以点带面,把学生的情感推向纵深,深刻体会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然生成对战争的憎恨之情。)第四板块:深入质疑,课后延伸,拓展学习1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课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学习交流。同时,搜集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间发生的战争和冲突,准备下节课学习。(反思:学生没有疑问,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应该激发学生产生更多新的疑问。引导学生再次质疑,深入思考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其它相关的问题,拓展延伸,激励学生继续自主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综合反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以儿童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历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点面结合”、“面上选点”来***教学内容,对教师专业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浙教版三至六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社会味浓”,有很多内容选自***、经济、地理、历史等范畴。这些内容“面”广“点”多,不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实现课程追求的基础性和有效性的目标,必须深入研究学法,精心设计学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达成品德课的***目标。一、把握教学目标,是学法指导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法,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1找准“结合点”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是预设的、静态的,而学生的生活和生命成长是生成的、动态的。因此,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基础和生活现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找准学生和教材的最佳“结合点”,正确定位恰当的、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如不平静的世界,其中一个教材目标定为:“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简单经过”。我认为这样的目标定位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两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是初二下册社会课的学习内容,让六年级的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简单经过”其实并不简单,要求过高过大。我把这个目标调整为:“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数据),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实践证明,这样的目标定位比较科学、准确。2找准“生长点”品德与社会融合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等***目标,最终目的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因此,要深刻领悟品德课程性质,以引领学生做人为核心,找准学生和教材的最佳“生长点”,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唯知识论”,偏离课程目标,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单纯的地理课、历史课、常识课。如不平静的世界,有认知方面的目标:“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应该是科学正确的,因为这是达成情感、价值观、能力等目标的基础,但不是主要的、唯一的目标。还有比这更重要的目标:“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分析、表达、合作等能力”。热爱和平,学会合作,是学生适应社会、学会做人的重要素质和能力。二、精选课程资源,是学法指导的关键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具有开放性,课程资源也丰富多样,网络、书籍、报刊等为我们快捷地获得大量信息提供了方便。品德课时,时常可以看到学生疙疙瘩瘩地读着搜集的大篇资料,有的内容甚至和教学目标无关。教师欲罢不能,面露尴尬。1学生要做巧“剪”的“能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之一。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资料的主题和内容,有选择地搜集,宜少不宜多,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资料做适当的分析、处理和归类。如不平静的世界,我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图文资料,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整理,摘录一点或一方面就行,如果是文字资料,只需一小段即可。2教师要做善“贴”的“巧匠”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观、肤浅、不全面,逐步向抽象、深入、全面发展。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品德更好地内化,提高育人的实效。因此,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形象的、典型的,具有震撼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境界。如不平静的世界,我从大量的资料中精心选择了******、残害犹太人、原***轰炸广岛等录像以及战争受害者儿童、妇女、老人等图片,呈现的画面不多,但都是触目惊心、悲惨至极,把学生对战争残酷的情感体验推向了***。三、注重探究体验,是学法指导的核心品德与社会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学习,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生成性的特点。“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1 情感贯穿,强化体验“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之中,能促进道德认识的深化,是道德行为内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品德与社会课的学法指导,要始终以情感作为主线,串连、聚焦相关的“面”和“点”。在促进“面”和“点”学习的同时,深化情感体验。如不平静的世界,“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是整堂课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搜集、学习、交流有关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深重灾难的“点”触目惊心的数据、血淋淋的事实、凄惨的描述等,就能强化情感体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2给予空间,自主探究学生是发展中的生命。学生的道德生命,犹如一颗颗种子,需要广阔的田野,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空间,是儿童道德生命***生长的重要条件。没有空间,就没有儿童的自主;没有自主,就没有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的学法指导,需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主体性,培养研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否则,“社会味比较浓”的品德与社会课,往往会出现学生无法参与,教师尽情表演的情景,这就违背了课程的追求目标。如不平静的世界,我用了大约12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先从确定研究主题、研究人员、研究方法等方***体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投入,理解体悟,效果很好。四、恰当引领提升,是学法指导的深化教师是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引领者,要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1做共同分享的有心人学生借助体验生成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都不相同,不能相互取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成资源,这是一笔重要的教育资源财富。教师要充分认识其宝贵之处,保证生生互动的时间与空间,创设机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分享,共享共赢,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不平静的世界,我用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后的全班交流共享。互动中,智慧生成,情感共鸣,有的学生为战争的无情流下了眼泪。 2做“高于生活”的助推者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围绕“儿童的社会生活”这一主线进行对话,进行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哪怕是幼稚的、错误的想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及时、巧妙地进行引领,助推学生的学习,指点迷津,

免责声明:
1.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不平静的世界1教学反思浙教版》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6561825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