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博士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时间:2022-10-14 00:17:47  热度:0°C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和“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 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心绪。4、 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5、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6、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7、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和观赏性。8、 竞技能力: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9、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10、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11、 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业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化;训练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取得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运动员可以在几个性质相近的项目上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很难在几个性质不同的项目上取得同样优异的运动成绩;这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构成,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滞后的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3)运动训练的连续性与***实施的阶段性: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续,又都是后一时刻状态的先行;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地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各有自己的特点。(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外部加于***的负荷,能引起***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但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工作环节;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训练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要需要适当调整。(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12、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13、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是: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14、 运动训练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身体训练;技、站术训练;心理、智能心理;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运动员选材;负荷与恢复等。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 1964年前***德国哈雷博士等人训练学。2、 项群训练理论: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3、 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为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即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负荷量度及训练的***四个问题进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4、 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首先对现有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对应的项群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众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继而可以选出与现有优势项目隶属于同一项群但暂时落后的项目,以更快向优势项目行列转移。(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项群的划分和项群体系的建立使得竞技项目这一巨大群体的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进而为运动训练***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对其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管理提供了可能。(3)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5、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大类亚类主要项目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跳跃、投掷、举重速度性短距离跑(100、200、400)短游(50、100)短距离速度滑冰(500)短距离赛场自行车(200、1000)耐力性中长超长距离走、跑、滑冰()中长超长距离游泳、越野滑雪()中长超长距离公路自行车、划船()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射击、射箭、***难美性体操、***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冰舞、武术(套路)、***式滑雪、滑水对抗隔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同场足球、篮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格斗摔跤、柔道、拳击、击剑、武术(散打)6、 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大类亚类主要项目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非周期性混合性跑、竞走、游泳、自行车、射击、射箭、速度滑雪、速度滑冰、划船铁饼、铅球、链球、举重跳高、跳远、标***、***跳远、撑竿跳高多元动作结构固定组合变异组合体操单项、武术套路单项、***体操单项、技巧、花样滑冰、马术、***式滑雪足球、篮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摔跤、柔道、拳击、击剑、多项组合结构同属多项组合异属多项组合田径男十项和女子七项全能、速滑全能、体操全能、***体操全能、武术全能现代五项、冬季两项、铁人三项7、按照各项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可将众多竞技项目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得分类、命中类、制胜类。8、三种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标准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动作结构特点成绩评定方法项群划分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非周期性测量类速度性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测量类耐力性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测量类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测量类表现难美性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评分类同场对抗性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命中类隔网对抗性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得分类格斗对抗性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制胜/命中类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运动成绩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决定。二、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三、竞赛评定行为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竞赛规则。四、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五、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类型有:单因素特征模型、组合特征模型和总体特征模型。六、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七、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 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2、 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 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八、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 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2、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九、训练状态和训练目标的构成: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断。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及训练负荷指标。十、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1、 运动成绩诊断:是对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给出的准确评价。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的名次,也包括运动员表现的竞技水平;既包括运动员在上一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也包括运动员多次比赛的平均水平。2、 竞技能力诊断: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不同,因此在诊断中要首先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予以科学诊断,并作为其竞技能力总体诊断的主要依据。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实施诊断常常要把测定的结果与标准值(就是建立的特征模型)进行比较。3、 训练负荷诊断:竞技能力的变化是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产生的。负荷由负荷的强度和负荷的量组成。负荷的量可通过练习的次数、训练时间、练习距离、负荷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强度可以通过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密度及难度表现,更多的是以完成一定强度要求的负荷的数量来反映负荷强度的情况。十一、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1、 运动成绩指标:分为竞技水平指标和名次指标。对可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及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的运动员可提出定量的竞技水平指标。而对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则可提出较为模糊的竞技水平指标。比赛名次指标涉及到对手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比赛条件和裁判员的倾向性等,而这些对教练员来说都是不可控因素,因此确定比赛名次目标要慎重,可以用一区间作为指标。2、 竞技能力指标:过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的水平及他们的组合方式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建立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就可以把运动员训练的竞技水平指标分解为反映运动员各种能力特征而又彼此紧密联系的一组具体指标,使我们能有目的有序地***训练过程,并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运动员各方面发展作出准确评价,从而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控制。3、 训练负荷指标:负荷指标的实现是运动员实现其竞技能力指标,并进而实现运动成绩指标的基本保证。也是把运动成绩指标和竞技能力指标分解到一次次的练习中。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而确定的***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二、竞技需要原则1、 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2、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 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实施。(2) 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必须认识了解专项的特点,才能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方法、负荷等。(3) 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务和为提高这一能力的专项训练放在首要位置。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负荷也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势。儿童早期训练也要为将来的专项训练打好基础。3、 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训练目标全面集中地体现专项竞技需要,是***好训练活动的重要依据。制定训练计划时,科学诊断现实状态,客观评价运动员潜力,确定目标。然后据此安排训练过程和比赛工作。(2)准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专项的特异性决定了竞技能力结构的差异性。因此对所从事的专项特点正确分析,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和手段。(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负荷内容和手段的选择是由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与运动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的。(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负荷的内容由发展体能的练习、发展技能和战术能力的练习、发展心理能力和智能的练习组合构成。确定负荷内容是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水平、运动项目等因素。三、动机激励原则1、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可启发运动员更高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他们以最大动力高质量的完成训练任务。2、 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1) 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愿动力;(2) 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3、 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 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 满足运动员的合理要求;(3) 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4) 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5) 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6) 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四、有效控制原则1、 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市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进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2、 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1) 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运动员的身体、竞技能力,气候,训练体制,激励制度。(2) 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完整的训练控制包括:1施控主体和被控对象,2控制信息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3反馈装置、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反馈有同步反馈(边练习、边讲解)、快速反馈(25秒以内讲解)、滞后反馈(25秒后)。(3) 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3、 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 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前提,科学的训练计划应紧紧围绕着实现预先确立的目标,有机地***训练过程的实施。(2) 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为了控制动态的训练过程要重视信息的采集,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信息,从中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效应及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变化,及时作出决策,对训练过程的不同环节发出修正指令,使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员的现实状态相适应,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3) 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特整;人们制定训练计划时努力使计划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但训练计划只是对未来训练实践的理论设计,不可能与训练实践的要求相吻合。由于***的复杂性和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预先制定的训练计划与运动员的状态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时需要特整和修正。 根据对训练实施情况进行的准确及时客观的检查评定所获得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与训练的目标状态进行对照分析,主动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进行和规划做出必要的变更,以保证运动员顺利地实现状态的转移,完成预定的指标,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最佳控制的关键所在。五、系统训练原则1、 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与运动训练过程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征有关,一方面指出运动员只有长时间持续训练才有可能到达竞技运动的高峰,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循序渐进地,而不是突变地增加负荷,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2、 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1) ***生物适应的长期性: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受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机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造都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奏效的。而运动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必须通过***内部的适应性改造才能实现。(2) 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下提高的竞技能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出现间断时,已获得的训练效应会消退以至完全丧失,特别是通过强化的力量训练手段所得到的训练效应消退的更快。为了避免技能体能的消退克服训练效应的不稳定,必须在训练效应产生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基础上重复给予负荷,使得训练的效应得到强化和积累,运动技能不断完善。(3) ***生物适应的阶段性: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性不仅是长期的,也是阶段性的。肌体对一次负荷的反应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运动员肌体能力的变化分为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3、 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 保持训练的系统性:健全多级训练体制;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2) 按阶段性特点***训练过程。运动训练过程的***实施,必须遵循其阶段性的特点,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如多年训练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及竞技保持阶段。六、周期安排原则1、 是指周期性地***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肌体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2、 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1) 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2) ***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竞技能力的提高表现出周期性特点。肌体对一次负荷的反应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使肌体能力得到提高。运动员肌体能力的变化分为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3) 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对竞技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气候条件的周期性特征。3、 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 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按一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不同分为多年训练周期、年度训练周期、大(中、小)训练周期、及日训练周期几种。(2) 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3) 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和变异因素的关系;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竞技能力变化(变异因素)和适宜比赛条件(固定因素)出现的周期性特征。教练员应努力控制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使之与比赛日程安排相吻合。(4) 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同时间跨度的周期组成了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七、适宜负荷原则1、 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机能的训练适应性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2、 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1) 适应训练负荷下肌体的生物适应现象;负荷在一定范围内,肌体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负荷的量度越大,对肌体的***越深,肌体产生的变化也越大,***的竞技能力提高越快。(2) 过度负荷下肌体的劣变现象;当负荷超出了一定范围,超出运动员的承受能力,运动员的肌体便会产生劣变。3、 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 正确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包括负荷的量(反映负荷对肌体***的量的大小)和强度(负荷对肌体***的深度)。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负荷强度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负荷的量和强度构成负荷的整体,它们彼此依存,相互影响。(2) 渐进式增加负荷的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和跳跃实。(3) 科学地探索负荷量度的临界值;越接近运动员承受能力极限的负荷,效果越明显,许多教练员都在致力于寻找这一负荷量度的极限。运动员负荷量度临界值的大小受发育程度、竞技水平等变化的影响,又受运动员健康状况、心理因素的影响,要科学诊断准确把握。在实际训练中要留有余地。(4) 确立科学的诊断系统;(5) 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负荷能源物质消耗机能下降恢复。为了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必须重视恢复。八、区别对待原则1、 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2、 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1) 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不同专项需要不同的竞技能力。(2) 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个人特点,年龄,心理。竞技水平等。(3) 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教练员水平,对训练的战略部署,训练条件、场地、气候等。3、 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 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训练过程的多变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在过程此原则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运动专项(专项成绩的决定因素和专项成绩的发展规律)、训练对象(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训练学的特征)和训练条件(训练所处的时期,场地、气候、环境等)。(2) 正确处理训练***性和个性的关系;(3) 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九、直观教练原则1、 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2、 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1) 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直观实践建立概念学会和掌握动作技能的思维认识。(2) 动作技能的形成原理。由低到高,由简到繁。在初级阶段直观教法对动作技能的形成作用很大。3、 贯彻时的训练学要点(1) 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2) 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3) 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十、适时恢复原则1、 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肌体能力的训练原则。2、 科学基础(1) ***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2) 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3、 训练学要点(1) 准确判别疲劳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2) 积极采取加速肌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训练学恢复手段。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二、训练方法的构成: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三、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四、模拟训练法1、 定义: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2、 操作程序(1) 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2) 获取各种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3) 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4) 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5) 将检查结果反馈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6) 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实施发出调节指令;(7) 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3、 基本结构:(1) 由训练的目标模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组成。(2) 训练的目标模型:给出了未来运动训练过程目标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目标模型,首先必须明确训练目标,进而确定训练目标竞技能力结果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状况的指标参数进行数学处理,建立定量化的目标模型。(3) 检查手段:是采集运动训练现实状态的信息工具;由检查项目、检查方式和检查工具三个因素组成。(4) 评定标准:甄别现实状态与训练模式间差异性质和程度的鉴标体系。为教练员提供识别运动训练过程状态的依据。(5) 训练方法:根据训练模式所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评定结果的反馈信息所提出的训练方法。4、 特点(1) 具有信息化特点。(2) 具有定量化特点。5、 应用五、程序训练法1、 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2、 基本结构(1) 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部分。(2) 程序训练法与模式训练法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控制运动训练过程依据的不同,模式训练法以训练模型为控制依据,程序训练法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3) 训练程序由训练内容、训练序列、联系形式三个因素组成。编制内容将系统内容分解成小训练内容,并编制成具有相关性、逻辑性特点的训练内容体系。时间序列将整个训练过程分解成有机相联的时间段落,以便将小训练内容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中。联系形式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不同训练内容衔接的方式。有直线和网络两类。3、 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和程序化特点。4、 应用六、分解训练法1、 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可以加强主要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训练,将复杂动作分解练易于掌握,完整练习不适合时。2、 类型: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逆进分解训练法3、 应用(1) 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先把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都掌握后再综合进行整体训练。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各个部分都可以独自训练。练习的顺序不必特别要求,便于教练员安排训练。(2) 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再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将一、二部分和起来练,掌握后,再练第三部分,。特点:对相邻环节的衔接部分有专门的要求。(3) 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练1,掌握,练1、2,掌握,练1、2、3,掌握。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以利于形成完整概念,良好的动力定型和战术意识。(4) 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与顺进训练法相反。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和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战术或技术的训练。七、完整训练法1、 定义:从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便于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保持各技术或战术的内在联系。2、 应用:用于单一动作,注意各环节的联系,逐步提高动作质量和负荷强度。多元动作,注意掌握多个动作之间的串联和衔接。个人成套动作,提高成套动作的连贯性,为提高质量时可中途停下,找出问题;集体配合时,应以一次配合最终的质量评价,还要结合实践。八、重复训练法1、 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或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构成因素有单次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每两次之间的休息时间。2、 类型和特点要素 类型短时间重复训练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法长时间重复训练法负荷时间负荷强度间歇时间间歇方式供能形式适用于30秒最大相对充分走步、******酸盐代谢系统为主供能***酸盐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30秒2分钟次大相对充分走步、坐、***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技术、战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25分钟较大相对充分走步、坐、卧、***无氧、有氧比例均衡的混合代谢供能无氧、有氧混合供能条件下的技术、战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九、间歇训练法1、 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肌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2、 类型和特点要素 类型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A 型 B型发展性间歇训练法负荷时间负荷强度心率指标间歇时间间歇方式每次心率供能形式40秒大190次很不充分走、轻跑120140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40秒90秒 90秒180秒大 较大180次 170次不充分走、轻跑120140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25分钟中160次不充分走、轻跑120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十、持续训练法1、 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2、 类型和特点要素 类型短时间持续训练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法长时间持续训练法负荷时间心率强度间歇时间动作结构有氧强度供能形式510分钟170没有基本稳定最大无氧、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1030分钟160没有基本稳定最大有氧代谢供能为主30分钟以上150没有基本稳定次大有氧代谢供能 3、法特莱克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为主、适当发展有氧与无氧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为己任的耐力训练方法,该方法的特点:训练环境不稳定,运动路线不固定,负荷时间长,运动速度快慢不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运动过程始终不断,练习过程的负荷强度呈现高低交错,心率在160130次之间。心理感受相对轻松。十一、变换训练法1、 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2、 类型和特点要素 类型负荷变换训练内容变换训练形式变换训练负荷强度动作结构供能形式应用特点变化最大相对固定可在多种代谢形式之间变换强度降低,以利于学习新动作,提高可使肌体适应比赛。可变或不变变换以某种代谢形式供能为主内容符合专项要求和比赛,提高运动员比赛的应变能力可变或不变固定或变换以某种代谢形式供能为主变换路径、气氛场地等可提高训练的情绪,提高训练质量。十二、循环训练法1、 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的路线和顺序,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构成要素:每站的内容,每站的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若干个无间歇的站的***称段)2、 类型和特点要素 类型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循环持续训练循环过程负荷强度负荷性质供能形式应用特点间歇且充分最大速度、爆发力***酸盐代谢统供能为主练习动作熟练规范,练习顺序符合比赛特点,提高动作的对抗性。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糖酵解为主的代谢供能每站练习的负荷至少30秒,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一次循环至少8分钟,负荷强度高低交替进行,提高技术的稳定性。3、 循环训练法的***形式:(1) 流水式:建立若干站,运动员按一定顺序一站一站地周而复始的进行单个练习。(2) 轮换式:运动员分组,各组在同一时间在各自站内练习,然后按规定轮换。(3) 分配式:根据运动员情况指定每名运动员在特定的若干站练习。十三、比赛训练法1、 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2、 类型和特点基本类型教学性比赛检查性比赛模拟性比赛适应性比赛比赛规则比赛环境正式规则或自定规则相对封闭正式规则或自定规则封闭或开放正式规则封闭或开放正式规则开放比赛过程比赛对手比赛裁判可人为中断队友或对手临时指定不可中断对手正式指定不可中断队友或对手临时指定或正式指定不可中断对手正式指定应用特点心理压力小,激发运动员心理***,强化配合心理压力小,发现薄弱环节,寻找失利原因,提供反馈。增加心理压力,检验训练指导思想,提高排除***因素的干扰能力,“模拟对手”的挑选有针对性。竞技能力因素高质量的匹配,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产生竞技欲望。 十四、训练手段一级***具体手段范例单一动作结构类周期性跑步、游泳器械练习混合性各种跑跳、器械练习多元动作结构类固定性各种跑跳投滚翻等动作。套路练习变异***练习,篮球的攻防练习,散手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肌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身体形态(肌体内外部的形状)、身体机能(各***系统的功能)和运动素质(力量、耐力、速度等)。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1、 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是基础,要求全面发展,但并不是均衡,要根据专项和自己的特点有所侧重,合理安排专项体能。2、 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相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要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接近。3、 体能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重要因人、因时、因项而定。4、 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注意不同素质的不同敏感期。5、 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会感到疲劳单调,注意加强思想教育。三、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根据不同专项、注意遗传因素、采用各种方法改善身体形态。四、力量素质是指***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类型评定方法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负荷强度负荷数量间歇时间最大力量肌肉等动练习时的最大力量值75,必须渐进,每周穿插一些更大强度的训练。负荷到8,练习到12与持续时间、强度成正比。速度力量动力曲线描记图,或各种形式的速度测试。从3070都可,或不负重。以不降低速度为原则,一般15次。13分钟,积极性休息。爆发力最大力量/用力时间不负重仅克服自身重量,或30力量以不降低速度为原则,一般15次。13分钟,积极性休息。相对力量最大力量/体重要求动作快,不管负荷多大,强度都大。负荷量小力量耐力练习阻力重复次数2540的负荷强度多次重复,达到极限30秒以上。或心率在110120次时再练。五、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等动收缩训练;超等长收缩训练;循环训练法。六、力量训练的手段:负荷抗阻练习、对抗性练习、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电***。七、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 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大小肌群协调发展。2、 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根据任务,选择手段,规范动作要求。3、 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1在一个训练阶段中,大小负荷要合理结合,循序渐进的提高负荷量度。2在小周期训练中,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3在每组重复练习中要注意休息。4力量训练后注意休息。4、 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兴趣高,参与的神经冲动多。5、 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1) 掌握儿童少年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力量训练。(2) 儿童少年不可进行大强度训练,应多做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通过小负荷或自身重量的负荷发展全身力量。(3) 儿童少年应以动力练习为主。(4) 不宜过早专项化,注意全面发展力量训练。八、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的常用方法1、 问题:提高速度与掌握准确动作相结合;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致;使用反复做一动作发展速度是要合理地变换练习的速度;练习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练习的间歇时间与练习的强度有关。2、 方法: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速度;减小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借助信号***提高动作速度;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九、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1、 速度素质训练应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2、 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课的前半部分;3、 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由于技能定型的形成,运动员的空间时间特征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提供会遇到更大的困难;直观原因是过早的片面发展绝对速度;技术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等。4、 儿少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1) 掌握儿童少年发育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2) 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二、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1、 主体因素:***结构力学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感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2、 客体因素: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三、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 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只有扎实的基本技术才能攀登世界体育的高峰,应系统地、长期地、坚持不懈的抓好基本技术训练;在现代竞赛中技术本身的难度价值和完成的质量情况,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基本技术是高难技术的基础。2、 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1)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高的技术。(2) 决定成为特长技术需要考虑的因素:A 运动员整体打法及场上位置的特定要求。B 该项运动技术群中,运动员完成得最为出色的技术动作或技术类别。C 该项运动技术群中带有关键性作用的技术。D 运动员个人特点及使用的特殊器械。(3) 特长和全面协同发展的原因:专项运动技术动作群中的各种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竞赛中,技术是否全面是保证特长技术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3、 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规范是理论上,一个运动员很难做到规范。同时也要鼓励特长。4、 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常规先易后难,但有时也可难点先行,它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特例。如跳水的从小孩提高难度。5、 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合理的内部机制指运动技术必须符合运动***学、运动生理学所指明的神经肌肉工作原。与此同时要有正确的外部形态意义:外部形态和内部机制往往交互影响;技术的外部形态常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进行描述(如轨迹、幅度等);技术美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外部形态表现;体育学院的学生在训练时更应注意正确的外部形态。6、 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1) 定义: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定义的含义有A强调了运动员的主体因素;B每名运动员(运动队)都有区别与另一队员(运动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运动技术系统必然是丰富多采的姿态。C 运动员(队)技术系统的独特性,是经过长期的运动训练而培养起来的,是成熟和定型化的。运动员(队)的技术系***特性要表现出来才能被人认识和承认,表现的主要场合是比赛。D 一技术系统区别与另一技术系统的表现是系统构成元素不同和技术结构不同。(2)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特长技术、运动员的神经类型和种族特征。7、 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从特定角度看,技术训练过程实质技术运动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1)接受信息、形成动作表象、建立动作程序;(2)发出指令,完成动作;(3)反馈和调整动作。8、 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是提高运动技术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9、 重视技术动作创新:技术发展形式有渐进式(改进)和飞跃式(创新)。创新可以获得巨大的效益。创新的意义:(1)直接提高运动成绩;(2)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间的组合水平;(3)有效制约现有技术;(4)更大限度地发挥***潜能。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等构成。二、战术训练方法:分解法与完整训练法、加难法与加难法、虚拟现实法、想象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实战法。三、模拟训练法:1、 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赛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2、 基本结构:被模拟系统、同太系统、主练系统。3、 模拟训练的程序:明确被模拟对象、确定被模拟系统的边界、设置同太系统并进行相似分析、主练系统与同太系统一起练习。4、 模拟训练的要求:(1)实事求是地评价模拟训练的适用范围;(2)主练系统树立“从实战出发”的思想,努力提高训练质量。四、战术方案的制定1、 战术方案的内容(1) 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2) 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3) 确定战术原则;(4) 己方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的任务分工等。(5) 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措施;(6) 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7) 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8) 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2、 制定战术方案的要求(1) 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2) 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3) 考虑竞赛环境的影

郑重声明:
1. 《硕士博士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6561825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