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22-11-30 20:58:00  热度:0°C
中学生的 问题行为 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 曹非 一 言 二 问题行为 的定义及其一般分类试析 三 中学生 问题行为 的内部影响因素 四 中学生 问题行为 的外部影响因素 五 中学生 问题行为 的应对策略 一 前言 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 千百年来 唐代大文豪韩愈的这句至理名言 就一直回响在人们的耳边 传道 授业 解惑 是一名教师的三大职责 传道 位 居其首 在现代的教育中 道 即德育 德育在五育中不仅排列顺序最靠前 而且在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得最严格 是及其重要的培养思想品德的课程 进入中学阶段 儿 童随年龄的递增 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剧变 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人生的 一个 多事之秋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 问题行为 他们给学校 家庭和社会 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因素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段 在这样一个激荡多变的 危险之 秋 中学教师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帮助学生克服 问题行为 的影响 把住生命航船之舵 教师应担负起较多的责任 协助中学生安然度过这一 危险期 并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为今后一生的道路做好铺垫 因此 中学教师对 学生的 问题行为 的应对策略 是关系到一个学生一生的重大问题 在下面的这篇 文章中 我们将对现阶段中学教师应对 问题行为 的策略进行探讨 二 问题行为的定义及其一般分类试析 2 1 问题行为 的涵义 问题行为 不同的著作中对它有不同的定义 车文博教授主编的 心理学 150 问 一书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 年中出现的各种妨碍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 常见于中小学生 而刘守旗主编的 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 一书的定义是这样的 所谓问题行为 是指那些妨碍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影响其智能发展 或是给家庭 社会 学校带来麻烦的行为 这 两种定义有几个相同的地方 1 都指明了问题行为所发生的对象 即青少年是这些行为的主体 青少年处在成长 的关键期 他们的意识和个性都不成熟 没有稳定的内部环境 缺乏对行为的定向和 调节能力 因而容易受到变动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其好的一面可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 的世界观和人生理想 坏的一面会促进中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认知 不能很好地把握社会道德规范和正常 的行为模式 常常想靠有意的模仿来体现自身的存在 由于没有经验 他们常常会把 好的行为视为无用 把坏的现象当作榜样 这就是问题行为为何多发于青少年期的原 因 2 问题行为会影响青少年的发展 无论是智能还是身心方面 问题行为的影响都是 巨大的 较常见的问题行为如学业*** 打架*** 离家出走等 对正处在接受教育 的黄金阶段的青少年来说 都是极为不利的 这些行为有的是心理性的 有的是扰乱 性的 有的是一时兴起 有的是酝酿已久 不管怎样 这些行为都会大大分散学生的 注意力 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于学习中 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影响也是具有危 害性的 故而 及时地发现问题 果断地处理问题 积极正确的教育帮助有问题的学 生 是中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本人在上面的两种定义及其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 一个简明的定义 即问题行为是青少年中常见的影响其各方面综合发展的***行为 常见有学业*** 攻击性 早恋 离家出走 逃学等等 他们是发展的障碍 是教育 的对象 在这样一个定义中 更注重从问题行为的本身来定义它 而至于因它产生的 一些社会性的影响则没有提及 这主要是考虑到问题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加诸在行 为者身上的 而对学校 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间接的 所以在定义时注重直接而忽略 了间接 再而 这一定义指明了问题行为的性质是 发展的障碍 教育的对象 这样 的提法较为直接明了 有利于弄清问题行为的性质 最后 定义中列举了一些问题行 为的具体名称 便于比较和认识 2 2 问题行为的分类 问题行为的分类 目前还是一个极有争论的问题 学者们根据问题行为的种种表 现 从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分类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二分法 二分法是 19 世纪 2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E K wickman 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法 他从 内隐和外显的角度 把问题行为分为扰乱性的和心理性的两大类 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主要是指一些不守纪律 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如逃学 斗殴等 心理性的问题行为 主要是指与心理有关的一些退缩的 抑郁的 不健康的行为 如嫉妒 自卑 逆反行 为等 Wickman 的分类 已得到了大多数同行的首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对该问 题的研究都没有突破他的这个圈子 2 三分法 美国心理学家 H C Quay 在 Wickman 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分法 他认为问题 行为除了分为扰乱性和心理性的两大类外 还应包括青少年在情绪和社交上的不成熟 如活动过度 低级趣味 缺乏信心 注意力不集中等 也应作为第三类问题行为 3 四分法 我国学者左其沛等根据问题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 外部情绪 心理状态 个性特 点 行为方式及其特点 行为后果 自我评价及体验性质程度等七项指标 把问题行 为分为过失型 攻击型 压抑型和品德***型四类 过失型 由于不正当或不合理的需要或单纯由好奇 好动 试探 畏惧等心理引 起 由于缺乏知识经验 或认知能力不足 采取了不适当的行为方式而产生的违反纪 律或行为规则的行为 其特点是偶然性 盲目性和情境性 如逃学 离家等行为 攻击型 由于挫折造成的主观愤怒情绪 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的攻击性的行为 其 特点是对立性和爆发性 攻击型问题行为的行为主体多为胆汁质外倾性人格 如打架 殴斗等 压抑型 由于挫折造成的主观焦虑 从而产生的逃避 消极和自暴自弃的行为 其特点是隐藏性和持续性 其行为主体多为抑郁质内倾性人格 如嫉妒 自卑等表现 形式 品德***型 此种类型主要由行为主体的***需要引起 有意识地采取有害的行 为方式 从而造成*** 损害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的后果 如偷窃 破坏公物等 行为 4 五分法 日本心理学家古泽赖雄把问题行为分为五种类型 神经性行为 是由心理的原 因引起的 如咬指甲 抽搐等 人格问题上的行为 是由***的性格特征引起的 如反抗 粗暴 说谎等 智力活动上的行为 如学业*** 精神病行为 社会 性行为 如***品性和犯罪行为 以上是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的对问题行为的不同的分类方法 虽然分类较问题行 为本身来说显得重要性较小 但也不可忽视 只有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 才可能出现 针尖对麦芒 的应对策略 正确的分类 其实是确定良好教育策略的基础 下面我 们谈一谈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的问题 三 中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内部影响因素 进入中学阶段后 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 我国的心理 学工作者陈玫 程功等在 中国初中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 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 的自我意识的统计研究 发现初一学生的***感 ***性 自我教育能力 个性品质 的评价能力明显高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青少年已初步突破了家庭这个小圈子的束缚 初步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广阔天地中 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的激荡和冲突 常常会引起 那些初涉人世的青少年的迷惑和不解 另外 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 也是导 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变化 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具体地分析有几点心理因素会影响学 生出现问题行为 1 对社会行为规则的认知存在障碍 社会行为规则 是社会要求内部成员必须一致遵守的行为的规范 青少年初涉社 会 理解能力和辩识能力较弱 对社会规则的内容及执行规则的意义的认识往往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 青少年常会出现对社会行为规则的意义障碍 所谓意义障碍 是指当 青少年头脑中形成的某种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 从而不能把 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社会行为规则的误解 例如 社会行为规则要 求教师全面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赋予其管理 教导学生的职责和*** 这是为 社会认可的 但作为学生来讲 有时并不喜欢教师的这种严格要求 这样在主观上产 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 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学业***问题的产生 社会的要求 成材 与自身的需要产生冲突 往往会对学校的教育体制产生意识障碍 出现这种情况的后 果是严重的 由于学生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他们的问题行为会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 造成 小错不断 终成大患 产生意义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些研究表明 在下 列情况下 易产生意义障碍 要求不符合青少年原有的需要 有一名初三学生 学 习成绩一直不错 但其父母还不满意 经常在耳边喋喋不休地说 考不上高中 你 只好去扫马路了 我们家丢不起这个人 在平时的考试中 成绩如稍有不理想 则会 遭至其父母的责骂 最终该生难以忍受这种重压 视家庭为 地狱 终于一走了之 这个例子中 家长的要求 靠高中 和学生的需要 学习知识 不符 其结果是以逃 避压力来应对 这种结果是社会和家庭都不愿看到的 要求过于频繁 却不认真执 行 武汉市汉阳某中学的一名中学生 原来的纪律观念淡薄 屡次*** 待学校将该 生情况通报其家长 要求配合学校教育 其家长立即答应了 他们对该生规定了一系 列的行为要求 如果做到了即奖一台 爱华 牌随身听 在学校 家庭的双重教育督 导下 该生的问题行为大为减少 基本已转为一个好学生 但其家长始终没有履行自 己的诺言 该生在数次要求遭拒绝 推委之后 发觉受骗 于是旧病复发 而且更为 严重 由此可见 家长的严格要求和奖惩手段进行良好的结合 这样才能收到令人满 意的效果 由于青少年生活经验少 对社会行为规则不理解或产生误解 现代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 使青少年的信息量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 随 着这些传媒的宣传和报道 一些不正当的生活方式 如凶杀 *** ***和***的东 西涌入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 而青少年由于生活经验少 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 往 往会加以模仿 以此为荣 最终产生违法行为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提出要 求的强制性触犯了青少年个性的方式 一到青春期 中学生与***之间的关系容易出 现问题 常见的 顶牛 现象 就是一种表现方式 这是随着青少年的个体成长和知 识经验的增加 而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强制性地提出要求 而不顾及青少年自己的 想法 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不公平的问题 教育如 果不公正的处理问题 会引起青少年对社会规则的意义障碍 如对待成绩好和成绩不 够满意的学生的不同教育方式 会使好的学生更有自信而伤及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 自尊 著名的 皮格马列翁效应 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现象 这一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 R 罗森塔尔和 L 贾布可森发现的 他们在一所小学中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 他 们先对某些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普遍的智力测验 其结果秘而不宣 然后他们在受测的 学生中随机地列出一份名单交给班主任 并宣称这些学生肯定会成大器 是最有前途 的 尽管事实上并非如此 经过***调查 罗森塔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那些 随机抽取的孩子中的绝大部分的成绩大大优于其他学生 这是巧合吗 怎么会这么巧 呢 事实上 这是教师们的期待心理在起作用 他们对这些孩子倾注了更多的爱和关 怀鼓励了他们 最终使预言成真 皮格马列翁 效应生动地反映了教育者公平态度的 重要 2 动机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动机是促使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直接成因 或内部动力 一般来讲 动机具有三 种功能 引发个体的活动 外在诱因使人产生需要 需要转化为动机 推动个体向 满足需要的行为进行 维持这种活动 引导活动指向某一目标 即引起需要的外 在诱因 心理学上将这种由动机引发 维持和导向的行为成为动机性行为 动机性行 为是由人的需要引发的 而人的需要亦是千变万化繁杂多变的 从而在动机的选择上 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 冲突可分为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四种 双趋冲突是所谓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的情况 在我国北方的一所大学中 一 名刚入校的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外 还选修了哲学 历史 美术 等几门课程 他的出发点是想多学些东西来充实自己 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过重的 课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最终不得不放弃 很多的中学生兴趣广泛 精力充沛 想自 己各方面都优秀 又要成绩好 又要活动能力强 又要运动能力棒 长期下来 很容 易难以支撑 导致挫折而丧失自信 这时 就需要 舍鱼而取熊掌 了 第二种冲突 是双避冲突 在对考场***行为的研究时发现 大部分***学生平时的学习都不肯下 工夫 又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而被家长责骂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之下 最终选择了考场 ***这一方式 期望平时不下工夫也能过关 如此便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行为 第三 类是趋避冲突 某校高二年级竞选学生会*** 二班的刘强是最有力的竞争对象 但 家里担心他年级的活动多了影响成绩 不让他参加竞选 是发挥自己的才干 参加竞 选 在年级中干一番事业 还是按照家里人的安排 抛开琐事 一心一意地搞学习 争取以后进重点大学呢 在这个问题面前 他难以抉择 有利有弊 这样的事情十分 容易引起抉择时的冲突 至于多重趋避冲突则是一种复杂的趋避冲突 引起冲突的情 境是复杂的 在以上的这些冲突中 不同的青少年的动机是不同的 有的青少年能够 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来认识行为的结果 理智地支配自己的行 为 克服一定的困难 使行为符合一定的要求和规则 得到***的集体的称赞 而有 的青少年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 为了达到低级的 直接的利己主义的目的 会不顾 社会行为规范和***的劝导 采取说谎 欺骗 ***等行为方式 在这些方式仍无法 满足自身需要时 就会采取更为严重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2 意志力薄弱 自控力差 意志是个人通过克服困难而完成某种事情的心理能力 它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所 以从其强弱程度可以看出人的性格 意志坚强的人善于把握自己 克服困难 即使路 途再遥远 他也能耐心地驱策自己前进 最终达到目的地 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不能有 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做事***蛇尾 有始无终 这样的人对困难往往采取逃避的态 度 不能面对现实 稍一受打击 马上会有自闭 自毁的举动发生 有些自控力差的 人 往往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做出许多违反道德规范和社会成规的行为 事实证 明 青少年的许多严重的问题行为 如*** 出走 逃学 殴斗 攻击性行为都与其 以治理薄弱和自控力差有关 4 挫折忍受力低 挫折忍受力 是指一个人能够忍受挫折的程度 人生又如大海行舟 无风且有三 尺浪 哪里会事事称心 时时满意呢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 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 青 少年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往往与其不能正确应对挫折联系在一起的 成绩不好 同学和 师生关系紧张 都容易导致挫折感 而青少年可能积极也可能消极的应对挫折 积极 的反应是认真分析和总结失败的原因 吃一堑长一智 自己发奋图强 消极的反应则 是通过内罚和外罚两种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外罚 是指以攻击别人来消除受挫后的紧张情绪 心理学上将这种反应称为 攻击性机制 有的学生挨了批评后想不通 总不能排除是老师跟他过不去的想法 于是对老师采取谩骂 诋毁甚至殴打的报复方式 或采取一些变相的攻击方式 如抱 怨 牢*** 嘲笑 讽刺和装疯卖傻等 笔者高中时代的一名同学 由于不满教师对他 的管教 经常怀揣一把利斧来学校上课 并多次在受到批评后毁坏教室的门窗以示不 满 这是一种典型的攻击性反应 内法反映是青少年将受挫的原因归于自己 采取惩罚自己的自我防御机制 主要 有以下几种形式 自我孤立 轻生 用不正当的手段自我安慰 不论是外罚还是内罚 这些问题行为都是学校中那些 害群之马 们接受挫折现 实的方法 他们的反应 有的是有意识寻求惩罚 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扭曲 如损坏 公物 以此来引起家长 老师的主意 其实这也是一种寻求关爱的方式 有的是因为 具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 如旷课 逃学 打架的学生 他们在脱离集体之外时 有一 种畸形的优越感 力图扮演某种 学生侠客 的角色 突出自己的 伟大 有的是由 于强烈的自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业成绩***等因素造成的 ***行为是他们顽强 抗争自卑的方法 ***的行为习惯 ***的行为最初是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 例如有些青少年觉得学习乏味 偶然地 在电子游戏室想调节一下 继而发现这比学习有趣的多 于是发展为逃避学习 最终 发展到逃学乃至***于社会的***势力中去 调查证明 许多的问题行为 开始的时 候总是偶然发生的 然而教育者忽视了这些小的因素 以致积少成多 积病成痼 最 终无法根除 所以对于小毛病 小错误 不能小题大做 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要早发 现 早教育 扁鹊和蔡桓公的例子 千万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四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矛盾运动 问题行为的产生也是这样 一方面 内部的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这是内因在起作用 另一方面 外部因素 学校 家庭 社会 也是通过影响中学生 的主观心理世界来影响其行为 这就是外因通过内因在起作用 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 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上面我们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影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内部 因素 现在我们将从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1 ***的家庭影响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 也是***学校 它是一间庇护所 庇护着孩子 从哇哇坠地到长大*** 在大多数青少年的心里 家庭是温暖而又安全的 可在有些 孩子的心中 他们在家庭中的成长史 却渗透着辛酸和不幸 前苏联的教育学家 B 尤斯季斯基认为 导致那些青少年误入歧途的主要原因既不 是居住环境 也不是同伴 而是家庭 家庭中站主导地位的是家长 因此 家长的性 格脾气 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 家庭中的气氛 道德氛围和文化氛围也直接影响着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中国有句俗话 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尽管不 尽科学 但也的确反映出了一个事实 即有怎样的父母 就会有怎样的下一代 通过调查 研究者发现家庭中的种种***因素是导致学生发生问题行为的一个重 要原因 他们通过调查发现 在两所街道的 118 名犯罪青少年中 有 60 的是由于父 母放弃教育或教育不当使孩子走上邪路 有 11 是由于手父母***作风影响 有 12 7 是 由于父母在外地而主要由老人抚养教育造成的 7 的孩子是由于父母婚变 得不到家 庭的温暖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而对 3 所学校的 118 名三好学生的调查显示 在被问到 你在家受到谁的影响最大 时 97 的学生认为是父母亲 在这些学生的父母中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有 133 人 高中文化程度的 33 人 由此可见 家庭对青少年身心 影响之巨大 导致问题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 通常有这样一些 家庭自然结构的缺 损

郑重声明:
1. 《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应对策略》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6561825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