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北方民族(1)匈奴:衰落和*** 内部***架构及婚...

时间:2023-06-06 10:31:54  热度:0°C

自西周、春秋起,居住中原的人们把四周侵扰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西周“烽火戏诸侯”而***(公元前771年)的周幽王就是被西戎兵打败的。

最早有记载北狄战事的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北伐山戎救燕之战(公元前664年)。在追击中,齐军一度在迷谷处迷路,幸赖管仲足智多谋,找了几匹孤竹国老马(老马识途),将全军带出迷谷。

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开创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上期)

三、匈奴的衰落和***(西汉中期至东汉初)

公元前36年,对抗汉朝的郅支单于被汉朝剿灭后,呼韩邪单于在汉朝支持下回归旧地,统一了整个匈奴。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朝觐:“请婿汉氏以自亲”,这时的汉元帝便以后宫妃子王嫱(字昭君)冒充公主赐给单于,号宁胡阏氏(王昭君的故事尽人皆知,不再赘述)。

此后,每当新单于即位,都要遣子入京侍服汉帝,报告政情,以表恭顺。汉朝亦视匈奴为属国之首。直至西汉末期,历代匈奴单于与汉朝保持较密切的和平友好关系,胡、汉安居乐业。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企图用***树立威信,分匈奴居地为15部,强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俱为单于,又蓄意压低单于的***地位;将“匈奴单于”称号改为“恭奴善于”,后改为“降奴服于”,激起匈奴人的不满,导致匈、汉关系破裂,边境***动。

光武帝刘秀东汉初建,重新对匈奴采取通使和好政策。但匈奴支持地方割据势力,经常侵犯边郡,使“北方无宁岁”。

公元33年,汉朝不得不迁徙雁门吏人于太原;34年,省定襄郡,迁徙其民于西河;39年,汉又迁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余口置居庸、常山关以东;44年,省五原郡,迁徙其吏民置河东,东汉王朝一直采取消极的避让防御政策。

公元46年,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立左贤王蒲奴为单于,再次发生***。

公元 47年,统领南边八部族人的日逐王比被推为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48年,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向汉朝奉献地图,南下迁至五原(今包头西北)附汉称臣,汉朝仍称其为呼韩邪单于,史称南匈奴。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仍在不时***扰汉地。

为彻底解除北方边患,东汉派***主动出击北匈奴,73年,东汉派四路大军出击,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国。

75年至76年,汉匈之间对西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窦固、耿恭击败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车师、争夺金蒲城。

经过连续打击,北匈奴日渐衰弱,属国纷纷叛离,再不能对东汉构成威胁。到汉章帝(东汉第三个皇帝)时,“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

87年(章和元年),发展壮大的鲜卑族从东部猛攻北匈奴,***优留单于。“北匈奴大乱,屈兰储等五十八部,口(指人口)二十八万诣云中、五原、朔方、北地降”。

89年夏,东汉派窦宪、耿秉出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北),南匈奴单于出满夷谷(今包头北),度辽将军邓鸿出稒阳塞(今包头西北),会师于涿邪山(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大破北单于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投降。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北单于北逃至私渠北鞮海(今蒙古国邦察干湖)。

91年,汉遣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尚出居延,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为单于。93年,於除鞬率众北逃,被王辅和任尚追杀,并破灭其众。

经过东汉政府的几次征伐,北匈奴势力大衰,其故地被兴起的鲜卑族占据,匈奴余种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加入这一新的民族集团。北匈奴主力则渐次向西北迁徙,北单于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现乌兹别克、哈萨克斯坦一带)。

此后,东汉与北匈奴的关系表现为争夺西域的统治权。114年,东汉放弃西域,“北匈奴即复收属诸国,共为边寇十余岁”,争夺的焦点集中在车师后部。

这里的北匈奴,一般认为是留在乌孙故地的匈奴遗民与当地居民结合形成的新的游牧民族。

而北匈奴的主力已向西迁徙,渐行渐远。一般认为,北匈奴主力西迁经过了三站,历经二百年左右,于公元374年攻入东哥特人的领地,到达欧洲,此后继续西进,开始扮演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同时也揭开了入侵欧洲的序幕。

四 南匈奴的内陆化进程(东汉中期至三国曹魏)

公元48年,日逐王比率众归附东汉后,汉朝仍称其为呼韩邪单于,史称南匈奴,慢慢地其生活方式趋于汉化。

公元50年,东汉派遣中郎将段郴、副校尉王郁等出使南匈奴,并帮助呼韩邪单于在五原西部塞附近设立牙帐。标志着南匈奴被正式纳入东汉北部边疆体制。

公元65年,在五原曼柏设置度辽营,作为监督南匈奴和防御、***北方民族的重要军事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部落之间的联系日趋松散,与所在郡县的关系反而日渐紧密,南匈奴单于的权威逐渐丧失。

187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后,北方大乱,边疆失序,南匈奴各部乘机深入至内郡,蔓延于黄河南北,但大多数部众集中在并州中部的汾河流域一带。

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才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216年,南匈奴呼厨泉部势盛。曹操恐其难治,遂设计诱其入朝,随即拘留呼厨泉单于。

其部众被分为五部,各立贵人为部帅,后改称都尉,以***为司马监督之,分而治之,使南匈奴保持了160余年的单于王侯统治系统名存实亡,统率的***掌握在充当各部司马的汉官手中。

曹魏政府对分散在各郡县的匈奴部落也加强了管理,一是礼召匈奴贵族到官府任职,使其与部众分离;二是征调匈奴壮丁为“义从”,出征或分驻各地,乘机将其家属迁至邺城,以便控制;三是对于一般部众,劝其农桑,不从者则兴兵征讨。这些措施进一步瓦解了匈奴原有的社会结构,加速了匈奴汉化的进程。

西晋时期,仍继续对匈奴的分势政策,将最强大的右贤王刘豹所部一分为三,进一步加强了对南匈奴的控制。南迁并州的匈奴,已大部化为编户齐民。正如单于贵胄刘渊所泣诉的,“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

五 匈奴的***架构和婚姻制度

匈奴社会由部落和氏族***构成。单于所出的挛鞮氏及其四大姻族是匈奴的核心部落。

匈奴单于掌管最高军***力,其子弟依亲疏远近亦即继承单于的顺位,分任左贤王、右贤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这是单于之下地位最高的四王。

东汉时四王称为四角,四角之下,依次为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是为六角。此十角之外,还有句龙王、日逐王、且渠、当户诸官号,各以血缘亲疏、部众多少层层相属,组成各级统治阶层。

除了单于世袭外,诸职官也由各氏族世袭。异姓贵族中最显著的有四姓,即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这些贵族与挛鞮氏世代保持婚姻关系,结成***同盟。其中呼衍氏居左,须卜氏、兰氏居右,担任断事官,协助单于处理狱讼等日常管理事务。

匈奴人拥有简单的法律,“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盗者没入其家。有罪,小者轧(压骨节),大者死。狱久者不满十日,一国之囚不过数人”。主要是禁止部落内部私斗,保护私有财产,不影响游牧生活。

匈奴实行氏族外婚制,以单于挛鞮氏与异姓贵族的联姻为代表。收继婚为主要补充形式,即“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种娶后母及诸嫂的婚俗实际上是贯彻了既要保持氏族团结又要防止财产人口外流的氏族社会理念。

匈奴社会还有“女***贞”、“尚杀首子”的风俗,反映了匈奴人在***、生育、血缘和继承等方面的观念。妇女在匈奴社会中地位较高与氏族外婚制有很大关系。

匈奴实行土葬,乌桓曾报复性地发掘过匈奴单于墓葬。目前发现的匈奴墓葬,可以分为石椁墓、木椁墓和木棺墓三种类型。

出土的匈奴贵族马饰

《史记·匈奴列传》中载“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描述的应是匈奴贵族的丧葬。这里提到匈奴有人殉习俗,应是以发辫代替人,相当于割体葬仪。匈奴人相信人的灵魂寄生在头发里,所以把头发奉献给死者,相当于陪葬。

匈奴服装以皮或毛织物为主,头戴塞种式尖帽,窄袖,紧身,左衽,著裤,便于骑射,追求防寒保暖、结实耐用。匈奴的发式有披发和辫发。陕西客省庄沣水岸边曾出土两个胡人摔跤姿势的腰牌,其头部发式都是结成一髻,施于脑后状。

与汉文化尊右不同,匈奴尊左,“其坐,长左而北向”。衣服左衽,牙帐东开。匈奴有语言而无文字。文献检索中匈奴的语言资料遗留下来的很少,约有20多个单词。学界公认匈奴语言应属于阿尔泰语系。

(未完待续)

本作品图文无侵权意图,如有雷同,告知删除。感谢您的关注!

免责声明:
1. 《消失的北方民族(1)匈奴:衰落和*** 内部***架构及婚...》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6561825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