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内容 » 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8

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8

时间:2023-03-06 00:34:03  热度:0°C
湖南省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50分)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向官僚***转型 B、***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神权***向世俗***转变2、中国先秦某位思想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儒家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4、“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关于下图(图略)解读正确的是 图1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图2秦朝疆域图 图3元朝行省图 A、图1至2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君主***在逐步加强 B、图2至图3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 C、三幅图共同反映了***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D、三幅图反映了地方***的自主性逐步提高5、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 实结 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主义***集权制度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开始成为******的附庸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集权得以加强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6、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对上述材料解读不恰当的是 A、作者在批评东汉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B、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C、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D、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7、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为了维***族门阀***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维护君主***制度的需要8、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9、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之政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中书省和门下省互相制约,可抑制宰相***的膨胀 D、中书省和门下省互相扯皮,降低行政效率10、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11、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 A、***经营场所 B、奉行“重农抑商” C、商业空前繁荣 D、重视监管商业12、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运用 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D、雕版印刷仅限用于官方刻书13、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的监察体系 B、监察***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14、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依据材料一宋会要辑稿“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材料二太宗实录“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权。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不管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B、太宗实录是第一手资料,故材料二的结论更为可靠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应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故都不能成立 D、君主***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的总体趋势,故材料二正确15、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B、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D、佃户成为耕作主力16、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中心东迁的趋势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17、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18、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说明元代 A、注重***监督 B、实行三权分立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加强机构分工19、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 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部推行行省制度 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制度20、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明清汉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这种转变彻底解决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D、这种转变受到了明清***环境变化的影响21、钱穆在中国历代***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22、明代,农民越来越深的被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A、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B、明朝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3、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时 间概 况康熙24年(1685)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康熙37年(1698)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乾隆朝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乾隆22年(1757)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1793年、1816年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导致了战2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D、西方对中国不公正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后商品输出的需要2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第卷 选择题(共3题,50分)26、(18分)宗法制是西周***的典型特征,对中国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 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发展变化(6分),并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宗法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6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材料二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请回答:(1)依据材料,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9分)(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的观点。(9分)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综合唐书、唐会要等有关史籍记载,武后时期的科举考试一般是在二月开始,制举、殿试时间是不等的,科目和科第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传统科目之外,还有文艺优长科、理选拔萃科等。由皇帝主持的制举、殿试规模宏大,人数极多,使当时文场呈现出旷古未有的盛况。大唐新语称“应制者向万人”。至于制举的试题、殿试的策问,多半涉及政抬、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注重取题社会、联系***。 马思博 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及其影响材料二 在武则天***期间,关陇把持特权,门阀观念非常的严重。不利于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进入***。为了使没有***和地位,但有才能的人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并且得以升迁。于是在显庆四年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志,以武氏为第一等,其余均按官位高低为准,那些出身士兵立有军功的人,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为同一个等级。这样一来扩展了用人的范围,也寻找到

免责声明:
1. 《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8》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86561825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